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4-15
2021-04-15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粤东地区振兴步伐

作者: ■陈建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831
    全面融入珠三角,积极拥抱内循环。粤东地区毗邻珠三角,应主动对接、全面融入珠三角,用好珠三角发展红利,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下一步要持续发展民营经济,关键是立足实际,用好资源禀赋。
    大力吸引留住人才,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新时代,地区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创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创业创新关键在于吸引留住人才,发展培育青年企业家。
    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工商联和商会作用。粤东地区党委政府普遍重视和支持工商联和商会工作。但是随着粤东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工商联和商会组织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适应进一步凸显,应加强工商联和商会组织建设
    2020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但是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发展不充分现象较为突出。珠三角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囊括全省经济排行前五位的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但是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粤东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粤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源于民营经济发展相当缓慢,不仅缺乏华为、腾讯、正威等“顶天立地”的民营大企业,2020年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深圳36家、广州26家,而粤东只有4家(其中汕头2家、汕尾1家);而且市场活跃度不高,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较少,2020年珠三角新登记市场主体189.7万户,同比增长8.27%,粤东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16.02万户,同比增长0.13%。振兴粤东经济,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融入珠三角 积极拥抱内循环
    粤东地区毗邻珠三角,应主动对接、全面融入珠三角,积极拥抱内循环,用好珠三角发展红利,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近年来粤东地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不少民营企业家反映粤东地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中央、广东省应加大支持粤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围绕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形成高速、高铁、航运,全方位、立体化的现代大交通格局。
    二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粤东用地成本、生活成本远远低于珠三角,工业地价只是深圳的十分之一,大部分地区平均房价也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目前,制造业原材料普涨,珠三角不少企业成本压力巨大,特别是制造业民营企业,粤东地区可抓住时机,利用价格优势,对冲原材料涨价,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延长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鼓励粤东企业走出去,到珠三角设立研发基地、销售公司;欢迎珠三角企业将生产车间、零部件工厂迁移过来,推动两地互动,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供应链、生态链,营造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产业生态。
    四是推广深汕合作区成功经验。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既实现了深圳产业的有序有效转移,也为汕尾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应总结深汕合作区的成功经验,鼓励深圳、广州等地和粤东地区合作,创设新的合作开发区模式,带动区域间经济更好的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近年来,粤东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汕尾市经济增速全省第一,其他地区也有不俗的表现。下一步要持续发展民营经济,关键是立足实际,用好资源禀赋。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业传统、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主要是农业、渔业和加工业,产业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品牌影响力小。如海丰县服装业是当地传统行业,现有服装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2万人,产值20多亿元,年人均产值10万元,扣除职工工资、原辅材料、生产成本,利润很薄。只有不断转型升级,深耕细分市场,增强品牌意识,才能走出困境,实现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对于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实现转型升级的民营企业,要加大补贴力度。
    二是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粤东地区经过多年发展,拥有一批传统产业,要坚守实业坚守主业,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大做强传统产业。陆河县是全国建筑装饰之乡,在“全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中,有22家由陆河外出人士所创办。揭西县是电缆电线之乡,揭西人在全国一半的地级市开办电缆电线企业。但总体上粤东地区民营企业尚处于“小、散、弱”的发展阶段,缺少行业的龙头企业,对于整合地方企业资源优势作用不明显。应加强产业规划,通过设立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由大到强。比如,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基金支持,在陆河大力发展建筑装饰业总部基地和产业基地,在揭阳大力发展电缆电线总部基地和产业基地,加大技术创新、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针对粤东地区农业、渔业中小企业较多,但农业产业融合度化不高的现状,要加大银行对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国有大银行要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粤东地区可利用靠近珠三角的地缘优势,借助珠三角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产业资源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产业+科创”战略,主动拥抱数字经济和新经济,鼓励科技型初创企业来粤东发展,培养战略新兴产业、大数据产业、先进制造业,让珠三角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粤东地区产业发展强势。此外,粤东工业少污染少,可打绿色牌,发展观光旅游业、养老产业;有漫长的海岸线,可打蓝色牌,发展海洋经济;有厚重的潮汕文化资源,可打古色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可打红色牌,打造爱国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可结合县域特点,实现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地一品,实现产品市场的差异化和区隔化。
    四是鼓励企业走出去。粤东向海,有对外贸易的传统,应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走出去,通过进博会、广交会、海博会等,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
大力吸引留住人才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
    新时代,地区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创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创业创新关键在于吸引留住人才,发展培育青年企业家。
    一是千方百计留住本地人才。粤东地区人口超过1700多万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地城市人才吸引指数均排名在百名之外,远不如珠三角各城市,甚至不如省内的清远、肇庆和湛江。支持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项目、场地支持。针对粤东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少,创新平台少,支持粤东地区创办高校和科研机构,吸引和留住本地人才。国家和省级人才项目、人才工程、人才计划适当向粤东倾斜,大力实施本地人才计划,留住本地优秀人才。
    二是大力吸引外地人才。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人才。粤东地区紧靠珠三角,区域位置优越,可利用居住成本低,竞争压力小等优势,从珠三角分流一批人才,打造人才高地。要大力实施人才柔性引进计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人才为粤东发展建功立业、出谋献策。
    三是努力造就一批青年企业家。加大实施青年企业家培养计划,不仅要提供经费支持和保障,还要鼓励走出去参加培训交流,提供与珠三角、全国其他地区优秀青年企业家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粤东地区民营经济起步早,很多企业步入代际交接时刻,要早做准备、做好辅导,引入现代企业治理理念,借鉴海外华人家族企业成功的传承经验,做好企业传承、产品传承、文化传承。
    四是大力实施粤东籍企业家回归工程。粤东地区有经商传统,潮汕商人遍布全球,李嘉诚、马化腾、刘銮雄、朱孟依、姚振华、李东生等是杰出代表。纵观世界经济形势,中国是投资热土,也是资金的避风港,对海内外资本有极强的吸引力。可开展粤东籍企业家“回归工程”,打好亲情牌,实施精准对接,打动和吸引粤东籍企业家回乡投资。不仅要吸引老一代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也要吸引粤东籍二代企业家回家乡创业。
    加强组织建设
积极发挥工商联和商会作用
    粤东地区党委政府普遍重视和支持工商联和商会工作。但是随着粤东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工商联和商会组织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适应进一步凸显,应加强工商联和商会组织建设。
    一是加强市县工商联组织建设。坚决贯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和工商联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工商联组织建设。在市县工商联换届期间,加大指导力度,进一步明确工商联的性质定位,明确党组设立和发挥领导作用,明确领导级别和职数,明确行政编制和编制数,明确经费来源和办公条件。加大工商联改革力度,进一步去机关化、行政化,加强与民营企业紧密联系,积极反映社情民意。进一步优化工商联执常委人员构成,增加高科技企业家、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企业家、青年企业家的人数和比重。进一步调动执常委企业家积极性,推行企业家副主席轮值制。
    二是大力发展商会组织建设。与珠三角地区相比,粤东地区商会无论在数量、规模、作用发挥上均存有差距。应进一步加大商会组织的覆盖面,积极发展镇街商会,在新兴产业、服务业、园区中发展商会。积极发挥商会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赋能商会。努力把商会建设成人才高地、技术高地、质量高地、标准高地。鼓励外地商会在粤东成立工作站,设立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发挥商会在促进产业链形成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的聚集度。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