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4-12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连续五年斩获全国性荣誉称号 |
广东惠来县工商联“有为”博“有位” |
|
作者:
■本报记者黄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023 |
|
|
|
|
|
|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工商联连续5年(2015年至2019年)被评为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那么,惠来县工商联连续5年斩获全国性荣誉称号的“秘籍”是什么? 组织建设 夯实工商联组织根基 为使工商联有个真正的“家”,上任伊始,惠来县工商联便凝聚班子力量,常委、执委慷慨解囊捐资1300多万元,在县城兴建高8层,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惠来县工商联办公大楼,同时配套完善了办公、会展、商贸洽谈、学习培训、维权服务等设施。 硬件有了,强化商会规范发展成了惠来县工商联的头等大事。“我们制定完善了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落实专人负责会员数据库建设,实行会员动态管理。”惠来县工商联主席方秀明说,积极切实配合省、市工商联做好工商联执、常委数据库信息和会员组织数据上报工作。 在发展会员方面,惠来县工商联更是别具一格。用方秀明的话说,即着力三个注重,发展壮大会员队伍:一是注重从在外惠商中发展会员。目前,惠来县工商联的会员遍布香港、澳门、海南、广西、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二是注重从外地在惠的企业家中发展会员。随着惠来的发展,很多外地企业家到惠来投资办业,惠来县工商联切实为他们提供服务,由于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很多企业家都主动向工商联靠拢,有的还成为惠来县工商联领导班子成员;三是注重从异地商会中发展会员。目前,广东省惠来商会、香港惠来商会等异地商会都有县工商联的会员,会员总数达850名。 同时,加强镇级基层分会的建设,积极发展异地商会。据方秀明介绍,在惠来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目前已成立广东省惠来商会、香港惠来商会、惠州市惠来商会、深圳市惠来商会、东莞市惠来商会等异地商会。此外,珠海惠来商会、汕头惠来商会等正在筹备建立。 教育引导 帮助企业家健康成长 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团结带领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听党话、跟党走,是工商联的根本任务。 惠来县工商联围绕“凝聚精神、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健康成长”主题,努力搭建教育引导平台,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建立一支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 据方秀明介绍,按照全国工商联统一部署,惠来县工商联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召开动员部署会,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出《崇尚依法经营打造诚信企业》倡议;同时加强企业家培训工作。实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每年举办会员法律培训班,增强会员依法经营、守法经营的意识;组织会员参加上级工商联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组织企业家赴广东省内外学习知名企业发展经验。 此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方秀明表示,2016年,惠来县工商联尽职尽力,筛选、物色、推荐一大批政治素质好、经济实力强、社会贡献大、参政议政能力强和社会代表性大的优秀会员进入各级人大、政协组织。数据显示:会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有41名,其中广东省人大代表1名,揭阳市人大代表10名、惠来县人大代表29名。担任各级政协委员有72名,其中揭阳市政协委员5名,惠来县政协委员67名。 重在服务 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将服务企业发展的平台打牢筑实,是我们近几年一直致力为企业做的事情。”方秀明介绍称,以民营企业投诉中心为平台,聘请法学教授为法律顾问,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维权等服务;惠来县工商联联合县纪委共同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监督,保护和促进惠来县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制度上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惠来县工商联协助解决各类纠纷30多宗,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 同时,搭建政策信息服务平台,积极通过网站、微信群等方式,把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有关政策精神和国内外经济动态及时传递到民营经济人士中去,帮助民营企业了解经济信息,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搭建银企沟通和用工平台,解决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难的问题;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与县税务局签定合作协议,确保税费优惠措施及时贯彻落实到民营企业。 此外,惠来县工商联以改善民生为己任,积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近5年来,惠来县民营经济人士捐助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累计资金共7800多万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惠来县工商联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的群团组织,工商联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县委、县政府在制订非公有制经济重要政策过程中,都提前征求县工商联的意见;每年县工商联召开执委会议,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各乡镇党委和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县内外重要活动也邀请工商联主要领导参加。 有为才有位。惠来县工商联围绕这一理念,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强自身建设,主动出击、勇于担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扮演着令人刮目相看的重要角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