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3-23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福建龙岩:红土地的“新来客” |
|
作者:
■吴剑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66 |
|
|
|
|
|
|
沿着盘山公路一路绕行,隐匿于丛林间的福建龙岩市永定区五湖村逐渐显出容貌,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地连片,如今刚落成的蝴蝶兰基地已经给村子带来新的生机。 长久以来,层叠的山峦阻碍了村子的发展,由于产业薄弱,别说村民,连村两委成员都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长期在“零村财”中挣扎。2020年5月,福建省民政厅开展“阳光1+1牵手计划”,引导全省1000余家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结对帮扶,五湖村与龙岩市老区促进会就此结下不解之缘。 “村中无产业,村财无收入,增收无思路”,初到五湖村调研的老促会副会长李生材用“三无”形容五湖村的窘境。在他看来,走出困境当务之急是加强班子建设,让有资源、有想法的人才回归家乡,带领大家拓展思路。 思来想去,李生材找到退休干部张万生,希望他以五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身份继续为村子出一份力。 去年6月,随着市委组织部的一纸任命,张万生正式上任。这位形容自己“不占编制,不拿待遇,不占职数”的“三不”干部,干起事来,却一点“不含糊”。 发展需要资金投入,源头活水从何而来?面对这一问题,张万生将目光转向村委会附近的35亩荒地。“村里有种植能手,但始终单打独斗,如果能建个蝴蝶兰种植基地,一来扩大产业规模,二来也能出租大棚补充村财。”张万生心里有本账,蝴蝶兰基地既可以将抛荒的土地变废为宝,也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挨家挨户做通工作后,老促会又从林业部门争取了100多万元补助资金,很快,7个蝴蝶兰种植大棚初具雏形。去年,仅其中两个大棚的租金就为村子带来5万元财政收入,而依靠种植、管理、搬运、组盆等工作,1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尽管结对不到一年,类似的改变却无处不在。“找交通局协调修路资金,找住建局争取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找人帮忙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张万生掰着手指,近一年来,东奔西跑要政策几乎成了协会的工作常态,“对于农村而言,争取资源和政策并不容易,但这恰恰是我们社会组织的优势。” 五湖村是当地老区村的缩影。随着“阳光1+1牵手计划”推进,四面八方涌来的社会组织正激活老区村的一江春水。龙岩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科长黎本拥介绍,截至今年初,龙岩市已有157家社会组织与154个老区村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受益人口7.6万多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