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3-17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长盛川”砖茶永飘香 |
|
作者:
■本报记者吴浩 实习生王浩然段晓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142 |
|
|
|
|
|
|
2020年12月23日,为感谢蒙古国“千里送暖羊”的深情厚谊,载着5000份“长盛川”青砖茶的车队从湖北省宜昌启程,车队沿着“万里茶道”昼夜不停地驶向蒙古。 12月28日,捐赠蒙古国的物资经过逐件食品级消杀,出境到达蒙古国。披星戴月、翻山越岭……这批饱含着中国人民深情的“长盛川”青砖茶终于抵达蒙古国境内。 这意味着传承了十九代的“长盛川”青砖茶再次得到国家的认同。 何氏于1368年创立长盛川,迄今为止,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六百余年,是湖北老字号,被誉为“万里茶道上的瑰宝”。 宜昌市工商联副主席、鑫鼎集团总经理、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所长何建刚说,“长盛川”是个老牌子,在海内外知名度很高,这次选“长盛川”青砖茶作为国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何建刚告诉记者,他是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第十九代传人,“长盛川”青砖茶目前正在申请“非遗”。 新时代,“长盛川”是怎么一步步做大的呢? 时光倒流30年,何建刚才刚刚走出农村。当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能将“长盛川”茶叶发扬光大。 从无到有 是机遇也是挑战 1990年,21岁的何建刚,为了改变家庭的困苦生活,与兄弟何文忠、何建材一起到宜昌闯荡。从一间40平方米的铺面,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他脚踏实地的从电线电缆、机点配件这些小零件卖起。 时间到了1994年,国家开始兴建三峡工程,意识到机遇的何建刚,抱定一个朴素的念头:这个地方这么多活,好好干,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活路。没有人脉的何氏兄弟,从不挑活,有活就干,而且质量严格把关,在行业中赢得了认可。 “从一砖一瓦的排水沟开始干起,和工人一块吃大锅饭,一块睡铁皮房。慢慢的一点一滴积累,后来我们与三峡公司建立起信任,他们直接与我们签合同。”何建刚这样描述当初的那段往事。 1996年,宜昌启动城市治理,取缔对交通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沿街修车商户。头脑敏锐的何氏兄弟,感觉这里蕴藏着巨大商机。一番思索过后,他们创办了“宜昌市鑫鼎实业有限公司”,然而1997年金融风暴随之而来。 “当初困难的时候账户上一万块钱都没有。”回忆起当初创建鑫鼎汽配城的那段时间,何建刚如是说。好在商户们认可何氏兄弟的为人和市场管理,愿意同甘共苦,共渡难关,鑫鼎汽配城也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逐步壮大发展。如今的鑫鼎集团总部,已成为宜昌市伍家岗区的地标性建筑。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鑫鼎也开始进行“工业探索”。 鑫鼎投资兴建的东莞出口箱包代工厂,高峰时期产线上人头攒动,3500多人在20条产线上忙碌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2006年底鑫鼎还是选择将厂子卖掉,在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何建刚的做法。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对出口业务的致命打击,验证了鑫鼎抉择的准确。“作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企业,越来越需要对外部环境的感知。”鑫鼎对这次风险规避的终结则是:核心技术缺失,是制造业的切肤之痛。何建刚说,“面对现今金融危机来临时经济的脆弱,最根本原因还是工业薄弱。” 风险过后,鑫鼎确立了“1+3”的发展模式,立足综合物业开发板块,重点突破现代农业、健康产业、环保能源三大板块。各个板块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能。新能源项目生产的天然气应用到地产和现代农业项目;机电汽配产业带来的废油,由环保新能源产业板块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绿色环保、生态发展,已成为鑫鼎集团的核心技术。 一片茶叶传承的家族品牌 鑫鼎集团做大以后,何建刚终于有资金、有时间考虑延续家族品牌,传承产业文化。 2013年,何建刚投资新建了鑫鼎生物产业园,生产湖北老字号——“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及其衍生产品。依托长江流域鄂西南武陵山区高山茶资源,何建刚分别在宜昌市的五峰、秭归、夷陵区等贫困山区成立长盛川专业合作社,按照“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茶农”的运行模式,推广生态茶园建设。 何建刚亲力亲为在生产一线传承传统制茶技艺,提出了用生物制药的理念制茶,用现代企业的思维和发展方式,引导传统茶产业向精细化、标准化、洁净化的现代农业产业转型。 他深知,依托科技力量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发起成立了湖北省第一家民办茶叶科研所——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研究所贴近市场产业所需,围绕茶产业链展开相关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获得专利254项,大部分已转入实际生产运用。研究所通过多年累积,在青砖茶发酵过程中分离出的3种菌株,属首次发现的益生菌,菌种已被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 同时,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现代生物制药的理念引入了制茶工艺,传统工艺和现代机械加工和谐并存,使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通过发展包装储藏、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服务业,以及“互联网+大数据+N”的先进产销对接方式,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上下游环节配套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经过5年多的发展,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制作技艺已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从原料种植到成品加工、销售服务、文化传播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可带动周边茶园30万亩以上增效,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 长盛川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何建刚在传统产业基础上传承创新的心血,也离不开传承家族品牌、民族产业的这份责任与担当。 村企合作共筑致富路 秉承着“饮水思源、扶贫济困、同心共建、共创和谐”的理念,何建刚始终坚持:“自己发展的同时,他人发展;自己得利的同时,他人得利。” 宜昌市五峰县过去是省级贫困县,仁和坪镇业产坪村村民2012年的人均纯收入不足4500元。但五峰同时也是全国名优茶优势产区。2013年以来,鑫鼎集团与业产坪村达成结对帮扶。2014年起,何建刚带领集团精准扶贫专项工作小组,先后三十余次走村入户,摸清了扶贫点的情况。依托所在企业旗下老字号品牌——“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的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何建刚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种植管理方法,发起成立了“长盛川茶业专业合作社”,设立茶叶加工厂,投资建设5000亩标准化高山生态茶园。 为实现企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何建刚带领长盛川探索推出了“长盛川茶颜观色”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实现了茶园观光、休闲采摘与工业旅游、文化体验的有机结合。 小小一片茶叶,让山区农民通过产业扶贫致富的梦实现了。长盛川“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已辐射带动三峡库区30万亩茶园增产增效,2万户茶农增收致富,所在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增加,公司也得到了稳定的优质原料,实现了农户、村集体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帮助茶农从茶产业出发建立脱贫的信心只是第一步,为贫困村输送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人才,才是彻底铲除穷根的有效办法。” 鑫鼎集团发起成立湖北省宜昌思源慈善基金会,自2013年起,何建刚将慈善助学和智力扶贫深度结合,连续实施九届“思源百万助学活动”,累计发放助学金近2000万元,惠及全省500多个乡村(社区)的983名贫困大学生。 在何建刚看来,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是分不开的,民营企业家应该做到主动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造福于民。 秉承着回馈社会的赤子之心和传承百年品牌的历史使命,何建刚带领长盛川茶叶走出宜昌。未来的长盛川也必将继续开创中国品牌、中国茶的推广模式,飘香在世界的舞台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