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2-24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一座机器人小镇的梦想与实践 |
|
作者:
■通讯员陈海霞本报记者庄道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35 |
|
|
|
|
|
|
春节刚过,走进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北一隅的小镇正余镇机器人产业园内,记者看到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机器人测试车间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群来自深圳合作单位的年轻人,埋头做着机器人焊接测试。 正余镇面积仅63平方公里,人口6.5万,汽配、机电产业较为发达。一群有着产业报国思想的民营企业家精诚努力,孕育出以振康机械为龙头的机器人制造上下游企业集群,正在打造掌握机器人制造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小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乡镇企业摸爬滚打多年、一直潜心钻研机电技术的振康机械负责人汤子康带领20多名员工,瞄准严重依赖进口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领域,用3年时间攻克数百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质量远超进口产品的核心部件印刷电机。汤子康敏锐观察到,国外高端焊接领域已经开始使用焊接机器人,“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从2009年起,依靠印刷电机和送丝机近20年的技术沉淀和资金积累,振康机械向机器人关键零部件RV减速机研发发起一次次冲锋。 RV减速机又称机器人“关节”,是工业机器人核心传动部件,也是我国“十二五”863计划机器人领域需要重点攻克的技术瓶颈。此前,日本品牌纳博特斯克在RV减速机领域一家独大,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标杆。国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这一核心零部件研发,但收效甚微。没有捷径可以走,振康机械能做的只有一次次实验、一点点改进。2013年,振康公司的RV减速机正式投放市场,被包括富士康、汇川、华数等机器人整机企业采购,打破了日本产品35年“一统天下”的局面,产品销售价格降到了原价的一半。RV减速机初面市,用户对设备精度和耐久性有疑虑,打消疑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先用起来。振康机械联合专业从事机器人“中枢神经”研发的高科技企业固高科技,先后开发出3款机器人:6公斤高精度焊接机器人、20公斤上下料码垛机器人,以及500公斤重载搅拌摩擦焊机器人。 在振康机械车间,500公斤重载搅拌摩擦焊机器人是个3米多高的“大块头”。搅拌摩擦焊工艺广泛应用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大飞机等重大科技专项领域。C919大飞机机翼一体成型、卫星罩体等高精度焊接作业有望不再依赖国外设备。这台机器人不久前通过科技部重点专项的中期检查,获得A级评价。振康机械机器人研制成功后,高精度电机、线束等相关企业在正余集聚起来,用于机器人制造的零部件90%由南通供应商提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给予其肥沃的创新土壤,即使身处乡镇也能开出“创新之花”。近几年,正余镇支持创新人才项目,出台涉企优惠政策,不遗余力引导、推动、扶持企业进行联合技术创新和自主化、自动化装备改造提升。同时,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动“机器换人”,镇域范围内已有18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 正余机器人小镇利用入选江苏省特色小镇创建契机,正瞄准以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作为产业核心,以“中心+平台+先行区”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发展。小镇目前已集聚了17家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研发制造、系统集成企业,形成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分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正余减速机可靠性实验室已成功挂牌。正余镇还将大力探索“机器人+”模式,加快推进长三角机器人产业联盟创新集聚区建设,不断拓展延伸机器人产业链,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效应,力争工业机器人零部件99%在小镇内自主生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