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2-05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首汇农业礼聘专家顾问团举办企业发展研讨会 |
|
|
|
|
|
|
【本报北京讯】日前,北京首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家顾问聘任仪式暨座谈会在京举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刘宇,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孟林,北京功能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菊产业研发中心主任及花卉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黄丛林、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油鸡研究开发中心王海宏,国家蔬菜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陈春秀,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宝祝以及北京六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吉萍等7名专家被特聘为首汇农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共同为首汇农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发展智慧农业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礼聘仪式之后,首汇农业总经理王守玉及各位专家以“推进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产品高端品牌”为主题,围绕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智慧农业与高品质农产品品牌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沟通和探讨。 会上,王守玉提出,首汇农业立志为中国用户提供高品质农产品和优质服务,但目前,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做农业,还要保证优质优价,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保证产品品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都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刘宇研认为,企业率先建立一套自己的专属质量标准和管控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基地的选择上,需要专家去各个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把地域特点、风土人情、风俗文化和土壤环境及气候要素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以保证合作后基地可以持续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黄丛林提出,企业需要关注种养殖全流程,用企业的质量标准和管控体系,对农户生产过程中用到的东西、技术做到完全把控。不仅要看基地自己提供的检测报告,还要进行飞行检查,自己派人抽查农产品自己做好质量控制,用第三方的数据说话,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从建立企业专属的质检标准和管控体系,到基地的选择和生产管理,单纯人工操作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如果要在保证优质的同时还要优价,整个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杨宝祝等专家在降低管理成本方面均提出了依托5G、GIS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害虫的监测,通过使用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系统集成,科学监测虫害时间和频率,进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但压缩了生产成本,还能提升农作物质量。再比如自动化信息记录,在线实时跟踪,都能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压缩人力投入,降低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效率。此外,通过建设数字化的溯源系统,向消费者展示农产品种养全流程中的所有信息,保证所有产品质量可追溯,做到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全透明,可以充分提升企业品牌效应和口碑。 座谈会上,各位专家除了对首汇农业现阶段的发展提出建议以外,还围绕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品牌建设进行了探讨。对于首汇农业的“企业+农户+科研院所”的模式,多位专家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中陈春秀认为,企业一上来就自己做一产的难度过高,除了与已经成熟的基地竞争以外,还存在投入过多、战线拉的过长等问题,很难做到良性循环。所以专业人做专业事,首汇农业应该先选择与现有规范化运作的基地进行合作,待市场规模做大后再建设属于自己的示范基地,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选择多方合作是非常正确的方向。 杨宝祝认为,企业搞农业需要两方面入手,做好产品做好品牌是第一位的,在既有业务做到稳定和成熟之后,还需要考虑产业融合发展。在他看来,首汇农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是规模化一定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根据不同基地的特质搞好产业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与已经成熟的基地合作进行推广,因地制宜多策略发展,注意把体验、服务、科技和创意融入到产业中。一旦在擅长的领域做到成熟稳定,就可以尝试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如此才能规模化发展,提高品牌影响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