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2-03
2021-02-03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90后”扶贫干部的“卖货经”

作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10
    新年伊始,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90后”扶贫干部张海华的土货销售迎来新喜:由重庆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对口援建的“江北·酉阳消费扶贫助农超市”在重庆主城区最繁华的观音桥商圈开业,不足一个月时间,销售额达150万元。
    虽然还是消费扶贫,但已是“老瓶装新酒”。“我们是想用好的质量、服务和价格把消费扶贫帮扶政策给我们争取来的销售渠道巩固下来,将来不依靠政策,也让那些单位食堂、企业餐厅离不开我们。”张海华说。
    农村土货怎样才能打开市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1993年出生的重庆酉阳县扶贫干部张海华求解了近6年。2015年,刚从北京辞职回到家乡酉阳县麻旺镇光明村做扶贫干部的张海华,就遇到了扶贫产业土货难卖的问题。一名贫困户向她抱怨:“扶贫发的200只鸭子把我家粮仓都快吃光了,但现在10元1只都没人愿意买……”
    虽然最终依靠干部帮扶,这200只鸭子都卖了出去,但张海华第一次认识到打通农村特色产品进入市场渠道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时间里,张海华和扶贫干部们把大家的关系网、朋友圈发挥到了极致,还创新性地利用互联网扶贫发起“爱心购”,让更多爱心人士认养、购买土鸡、土猪等特色农产品。在产业扶贫中,张海华发现农村特色产品想要打开市场,根本上要依靠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及构建完善的销售渠道保证服务。
    随着国家产业扶贫政策不断加大,张海华带着20多个村的200余户贫困户加入了自己创办的酉阳县青创公司,干起了鸡鸭标准化养殖基地,养殖规模达18万只。在板溪镇山羊村等地还建起了生态稻鱼、高笋鱼基地,年产生态稻鱼15万斤,高笋10万斤,年产值达200万元。
    同时,张海华带领青创公司与重庆当地的梁平张鸭子、荣昌卤鹅等企业形成长期合作,酉阳的农产品开始“走出去”,2020年带动3200余户农民销售农产品1200吨,销售额达2000万元,农户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陈国洲李晓婷张生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