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1-25
2021-01-25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扶贫车间进村了

重庆华绿生物产业发展带动精准扶贫

作者: ■解维坪高智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41

    “2019年4月,我的公婆因烧开水不慎导致身体大面积烫伤,需要大笔治疗费,这对我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感谢公司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援手,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帮助。”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绿生物”)包装工人陆远芬的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她对公司的感激之情。
    华绿生物地处重庆市万盛区丛林镇绿水村。陆远芬的这封感谢信,不仅表达了她对华绿生物给她提供工作岗位和捐款捐物的感激,更诠释了当地村民对企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感恩和期待。
    近年来,华绿生物积极投身“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通过打造扶贫车间、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产业发展等举措,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帮助当地群众增收。
    扶贫车间实现三方共赢
    1月7日,华绿生物就业扶贫示范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整齐地排满了金针菇,分拣工人忙着分拣,包装工人忙着装袋,扶贫车间正源源不断生产着产品。而40余名脱贫巩固群众变身产业工人,有了稳定收入。
    今年51岁的丛林镇脱贫巩固户张体华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半前,张体华因在外地务工而无法照顾家人,感到十分苦恼,背井离乡让他对家人十分牵挂。2018年,华绿生物落户丛林镇,面向贫困群众招工,将招工年限放宽至55岁。张体华得知后毫不犹豫报名,成功应聘为包装工人。
    “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有稳定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感到非常满意。”张体华说。
    为助力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帮助群众实现就业,2018年12月,华绿生物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以“企业+车间+贫困户”的形式,将装瓶车间打造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通过降低招工门槛、发放扶贫资金补助等方式,吸纳万盛本地贫困群众就业,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路。
    截至目前,华绿生物已带动就业300余人,包括40余名脱贫巩固群众。
    产业带动播下致富“种子”
    走进华绿生物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生产流程一气呵成……眼前高智能、高水准的生产场景,令人赞叹。2018年,该公司年产5万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全面投产,日产优质金针菇150吨。
    丛林镇相关负责人说,华绿生物全面投产,是绿水村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标志。
    “丛林镇种植食用菌历史悠久,以前基本上都是小户生产,品种单一、受季节影响大、产量小、利润低。”该负责人说,随着华绿生物公司的落户、投产,加之布局完善的食用菌销售网络,彻底改变了该村食用菌生产模式。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产量大、效率高、质量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华绿生物日益发挥龙头作用,大力开发、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当地种植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在绿水村形成集群效应,壮大了食用菌的产业规模。
    丛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华绿生物带动下,绿水村构建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成立了洛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率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成年产20万包的香菇生产基地。同时,该公司原料车间通过合作社从农户家大量收购麸皮、米糠等农作物下脚料作为原料,既实现了化废为宝,又为周边农户带来可观收入。
    如今,绿水村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经营主体已有6家,其中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1个、种植大户3户,实现了年产食用菌5.3万吨、产值5亿元,解决124名劳动力就业,有效推动了食用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