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1-1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不能让996、过劳死悲剧不断重演 |
|
作者:
■陈雪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149 |
|
|
|
|
|
|
由于出现多起员工猝死事件,沉寂一时的过劳死,996再次成为过街老鼠。对于不幸的逝者,我们深感哀痛,但如果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我们就该深究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并想办法避免悲剧重演,让每次事件成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契机,而不是喧哗过后一切如常。 法律是什么?法律是强制力,是国家制定、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普遍性社会规范。换言之,法律是刚性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法律是普遍的,没有例外可以作为拒不执行的理由。受法律规制的对象,如果不按法律办事,执法部门是可以强制执行的。对于工作时间及加班待遇,劳动法已有明文规定。但可悲的是,我们经常听到如何保障雇主权益的声音,却鲜少听到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呼吁;我们经常听说要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但事实是很多老板抱怨劳动法增加了企业成本,我们经常宣传要坚守实业、弘扬工匠精神,结果是很多一线员工因为工资菲薄,不得不跑到大街上去做十小时以上的快递小哥。很多企业单位总想一夜暴富,因此,除了公开的加班,还有很多隐性加班,没完没了的事情让你回家也不得休息,加班不补休、加班无补贴,成了理直气壮理所应当的事。在他们眼里,员工的身心健康和权益是员工自己的事情,跟他们无关,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单位或强迫或以利益诱导劳动者签订违反劳动法的合同,给996这样的“潜规则”披上合法外衣,加班、无偿加班甚至成为“奋斗”“励志”的典型,成了“良心企业”的标配!在这些人眼里,生命真的就是一颗无足轻重的螺丝钉,法律就是一个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揉搓的面团。若真如此,依法治国将变得遥不可及,社会进步更是无从谈起。 对于各种明显违反劳动法的996工作制,光靠企业单位良心发现是不行的,劳动者首先要有权利意识、维权意愿,要勇于说不。对于劳动合同中明显违反劳动法规定的行为,对于类似签署《奋斗者承诺书》之类隐性侵害劳动权益的行为,都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对于这些违法行为,法律一定会支持劳动者的。但在强大的资本和权力面前,劳动者始终是弱者。在这方面,工会及其劳动监察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工会应该主动作为,时刻关心员工权益和身心健康,经常性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反映员工诉求,捍卫劳动者权益。 劳动监察部门更应该挺直腰杆为劳动者维权,让劳动法长出一口钢牙,而不是一种摆设。按照劳动法规定,员工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相关单位才会介入调查。但在职员工为了避免和企业单位产生矛盾一般不敢举报,即便打算辞职,也担心因举报影响日后求职而选择隐忍。对此,劳动监察部门除了加强对员工加班及权益等进行日常监管、定期抽查,还应对劳动合同等进行实质性审查,及时发现纠正违反劳动法的规定,同时鼓励、保护劳动者举报违法加班的行为,对打击报复员工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对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目前法律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或处以罚款,但这样的处分根本起不到惩戒作用。996、过劳死已经引起公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也有维护劳工权益的条款,内因外力已足以推动我们在加大立法监管方面向前一步,劳动法的修订应该提上立法日程。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物,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人们可以暂时压抑情感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文化和精神的需求。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能违背人的生理特征,劳动时间显然不能挑战人的生存底线。目前各国通行的劳动时间大同小异,体现的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劳动者经过长期艰苦斗争取得的权益,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也是世界衡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指标。996工作制,偶尔为之可以,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劳动者的身心,也会影响劳动效率,损害企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和创新能力,恶化企业单位社会形象。时代不同了,劳动者也不同了,对于个性更为鲜明,更懂得生活,更有权利意识的新一代劳动者,企业单位在守法诚信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采取结果导向、效率导向的现代管理方式,体现人性化管理应有的温情,在和谐劳动关系下实现双方共赢。 个别人站在道德制高点,自封人生导师,要把996作为一种巨大的福气“恩赐”给年轻人。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自然引起人们的反感。如何看待奋斗?应该说,人人都在奋斗,目标有所不同,奋斗是个人的自我选择。你可以选择企业家作为奋斗目标,我也可以选择过我的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一种道德追求,不能强加于人。把996与奋斗挂上钩,是偷换了概念。好像不做到996工作,就是消极怠工、不求上进、不劳而获,而实际上是以道德绑架人家,贬低了劳动的价值,也贬低了劳动者的个体价值。奋斗既然是一种美德,就不能强制。她应该建立在尊重法律、尊重人性、尊重个人意志、尊重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 我们之所以求发展,物的满足只是一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在物质财富已经相对丰富的今天,在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已经有了实行更加公平的社会政策和推动包容性发展的条件,也有了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能力,新一代中国人追求自我完善、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期待多方面发展,不仅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是新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具体表现,满足这样的需求正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