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1-05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
——云南基层助残扶贫见闻 |
|
|
|
|
|
“生活越来越充实,越过越幸福。”家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大栗树乡的刘立万笑着对笔者说。 这位肢体一级残疾、行动只能靠“爬”的“硬汉”,靠着种香蕉、南瓜等作物以及饲养家禽,2020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5000余元,实现了脱贫。 据悉,在彩云之南的广袤大地上,有41万名顽强拼搏的贫困残疾人,在云南省各级残联帮助和自身不懈努力下,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电商创业:“从苦干实干到创新干” “这是我们打包好的小黄姜,马上就发货。”指着地上的快递盒子,杨正跃自豪地说。 杨正跃是文山州文山市平坝镇人,十几岁时因强直性脊柱炎落下了残疾。“咱不能怨天尤人,要身残志不残。”杨正跃告诉笔者,为了能自食其力,他当过工人、种过菜,但真正让他人生发生转折的,是2016年文山市开展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 成立“农村互联网超市”之后,杨正跃又开了一家商贸公司,销售的农产品种类逐渐增多起来。当上“老板”的杨正跃也没有忘记残疾人群体,在首批招聘的4名员工中,就有2名残疾人。 云南省残联副理事长高利生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云南省残联专门成立了“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增收行动”领导小组,旨在通过更精准的帮扶,不断提升残疾人利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能力。 助盲行动:“融入社会,目盲心明” 走进位于文山州文山市的善境堂永生盲人按摩诊所,几位按摩师傅正有说有笑地拉着家常。这是文山市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盲人按摩诊所。 “回头想想创业的经历,真的很感慨。”诊所创始人、文山州盲人协会主席尹剑龙说,他因患先天性白内障导致双眼失明,但父亲的支持让他从小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 在昆明市盲聋哑学校学习按摩技术毕业后,尹剑龙先后在广州市、深圳市等多地打工。“思来想去,还是想回到云南来,为家乡做点事情。”在文山州残联的帮助下,尹剑龙的按摩诊所顺利开张,现在已有十几名工作人员。 文山州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黄正雄介绍,2016年初,云南省开展了“助盲就业脱贫”行动,每年都会根据量化评估进行服务指导和资金扶持。目前,这一行动已惠及盲人约10000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