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12-25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海尔兄弟合体 |
|
作者:
■本报记者李仁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91 |
|
|
|
|
|
|
纠缠不清的海尔兄弟终于合体。对于海尔集团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整合,既能通过理顺企业内部关系,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决策效益;同时也能将海尔集团的家电实力资源集中,心无旁骛地"智能化"。但是,海尔的智能化之路并不会因此就轻松起来。 近日海尔智家成功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成为首家“A+D+H”三地(上海、香港、法兰克福)上市的公司。由此,备受瞩目的海尔智家私有化海尔电器也终于尘埃落定,海尔告别了过去以690与1169两大上市公司平台为代表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大智家”概念的物联网阶段。 按照海尔的物联网大战略思维,海尔衣联网、海尔水联网、海尔食联网、海尔空气网将实现全面资源整合,彻底形成一张物联网生态网络,让各产业平台间的资源实现链接。海尔此举给资本市场制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上市首日,海尔智家以每股24港元开盘,截至当日收盘上涨5.63%,收于25.35港元,对应市值为2288亿元。 但是,能不能实质稳定地带动估值,仍待时间考验。 纠缠不清的海尔兄弟 海尔集团旗下过去曾长期拥有A股、H股两个家电业务的上市公司平台。A股上市的海尔智家1993年上市,2019年上市公司名称由过去的“青岛海尔”变更为“海尔智家”,主要生产销售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海尔电器1997年登陆港交所,其主要业务是洗衣机、热水器。 按照原先的设想,海尔集团会将海尔集团全部或者部分白色家电业务注入海尔电器。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两家公司并未能按照计划所愿走出迥异的各具竞争力的平行发展的新路。反而,海尔智家与海尔电器分属独立的上市公司,分散且复杂的股东结构使得两大上市公司的领导团队相对独立,二者为追求各自的业绩容易造成利益错配、费用重叠冗余、同业竞争等问题。 实际运营中的混乱常被诟病。两者的定位发生了逆转,海尔智家实际上成为了“白电业务整合平台”,从事冰箱/冷柜、洗衣机、空调、厨电等家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此后干脆改变定位,海尔智家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海尔电器主要负责营销和物流。海尔电器作为“销售和物流业务整合平台”,一方面负责海尔集团电器产品在中国的分销,一方面负责日日顺大件物流服务。 可惜,定位改变后,海尔智家也没有真正沿着智能化、智慧化蹚出一条新路,在其2019年年报中,全年2000亿元营收,海尔家电业务仍占比86%,还是一家传统家电公司。 海尔电器也没有准确体现自我定位。2019年上半年,海尔电器营收为人民币411.82亿元,同比下滑2.7%。其中物流营收占比为10%,提供利润9%;渠道服务营收占比则为64%,利润占比为28%;白电业务营收占比为26%,提供利润比例则为63%。 而两家公司存在同业竞争,利润都是白电业务。这对于海尔集团来说,显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消耗。 海尔需要新玩法 去年12月16日,两家上市公司公告称,海尔智家正在初步探讨海尔电器私有化的方案。 今年7月31日,私有化方案出炉。再到如今私有化方案落地,前后历时一年有余。 根据方案,海尔智家通过新发行H股吸收合并海尔电器全部股权,两家公司变成一家公司,实现智家业务板块整体上市。 据了解,海尔智家在港上市新发行的H股,股东均为海尔电器上市公司原来的公众股东,并没有引入新的股东。因此交易完成后,没有改变企业性质和股权结构,海尔集团依然是海尔智家的控股股东。 纠缠不清的海尔兄弟终于合体,对于海尔集团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整合,既能通过理顺企业内部关系,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决策效益;同时也能将海尔集团的家电实力资源集中,心无旁骛地“智能化”。 但是,海尔的智能化之路并不会因此就轻松起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海尔探索的事情“不是希望将谁击溃,而是踏准时代的节拍,沿着物联网的方向探索生态品牌。”海尔智家在今年发布了家庭场景品牌“三翼鸟”,将此堪称是海尔智家从家电品牌制造商转型为场景方案服务商,跳出了纯粹的制造端,而向着成套化、品质化的用户解决方案演化。 实际上,这种玩法并不是海尔的发明,或者说得更浅显易懂一点就是体验式消费。不排除营销方式的改变可以产生影响,但能不能撬动海尔的智能梦想,让市场真正买单,乃至带来行业的改变,为未可知。 全球化的海尔品牌 如果要列举中国的国际品牌,海尔是要算的。 事实上,海尔的“出海”策略一直有其特殊性,在其他品牌选择海外代工的时代,海尔便始终坚持“海外创牌”这一策略,其在海外销售的产品无一贴牌代工,100%为海尔的自有品牌。由于自主创牌的艰辛探索,海尔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塑造也堪称独树一帜,经过20年的海外创牌,海尔智家已经构建起了包括海尔、卡萨帝、统帅、日本AQUA、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GEA、意大利Candy等七大品牌在内的品牌集群。 海外利润低,一直是海尔备受争议之一。但是,应该看到,100%的自有品牌率自然会增加海尔在销售、研发、管理、渠道等多方面的成本。 海尔智家登陆港股,实现“A+D+H”全球化资本格局,意义是深远的。 有评论认为,未来私有化完成后,海尔智家在海外各地的规模都将扩大,凭借规模效应,其固定成本将被摊薄,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望提升,长期有望看齐国内业务经营利润率水平。 也有评论认为,“A+D+H”的布局毫无疑问有利于提升海尔智家的股票流动性,为其下一步的资本扩张和海外营收创造空间。 毫无疑问的是,海尔这些年在全球布局上所走过的路是其宝贵经验和财富,使其具备了快速全球化推广的能力。9月11日,海尔智家北京001体验中心启幕。截止到2020年底,海尔智家001号体验中心在北上广、重庆、青岛等城市陆续落成1000余家;在海外,世界各地的001号体验店中心陆续落成,从美国到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累计建成近800家。 不管是全球资本市场积累的资源,还是西方世界积累的品牌认知度,海尔如能真正整合深耕“A+D+H”的布局,将能快速凭借全球布局优势,实现境内外、跨产业线的全球协同。全球化应该为海尔带来更高估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