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12-02
2020-12-02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精准招引 深耕培育 优质服务

成都高新区构筑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

作者: ■高欣苏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374
    
    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是创新创业主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围绕本地转化强链补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高效转化,促进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本土化。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着力引进全球领军龙头企业,围绕头部、重点企业,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精准招引,深耕产业培育,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最优服务助力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今年,尽管受疫情的影响,但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逆势增长8%,成都高新区偏于西南一隅,却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稳居第一方阵。
    站在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机遇和新起点上,成都高新区依靠科技创新,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做强成都极核贡献高新力量。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用科技创新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奋力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科技创新 企业蓬勃发展
    纵观全球,凡是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城市,没有哪个不拥有较多科技型企业。
    据了解,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拥有全球最大的DNA编码小分子实体化合物库之一的药物发现领域研发公司,今年4月正式登陆科创板。公司一直保持着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达4650.86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的53.59%。对于一家科创板药物研发领域的企业而言,高比例的研发费用投入反映了其较高的科创属性以及企业战略层对研发驱动型策略的重视。
    成都高新区另外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苑东生物的10个重点在研产品中,优格列汀片为1类新药,已进入临床II期;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卡培他滨片、格隆溴铵注射液已进入申报上市阶段,持续创新研发为公司积累了不少科创硕果。
    一年内,成都高新区内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4家、申报待审核企业2家、后备企业6家,均是拥有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数据显示,近3年来,成都高新区新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超过2.9万家,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0家。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企业近15万家,科技型企业超5.5万家,累计上市及过会企业42家,实现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8.2件。
    如今,科技型企业不仅成为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的一张重要名片,更成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调结构、转方式的生力军。
    搭建平台 汇聚创新力量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都高新区将构建“大科技”工作体系,突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公共技术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国家实验室基地及预备队等工作。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累计认定公共技术平台97家,平台资产规模超过20亿元,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类、生物医药类、新经济等较为完善的全产业链条公共技术平台体系,技术能力和资产规模位居中西部领先水平。
    “成都先导早期开展DNA编码化合物库的工作,本来需要到外省的实验室进行结构验证。在与平台合作后,结构验证成本从原先的500万元以上控制到100万元,时间周期也由几周减为几天甚至1天。”成都高新区药物分析与分子生物学公共技术平台负责人说,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核磁共振分析、低分辨质谱、高分辨质谱分析等专业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已服务了多个高新技术企业。
    一座知名大学或院所,往往蕴藏着丰富的高新技术、高新资源及人才宝库。将“大院大所”作为重要创新策源地,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一直是成都高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
    目前,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共建的前沿医学中心,已初步导入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医学大数据中心等38个高水平研发项目以及10余个川大教授创业企业。未来,将聚焦精准医学、再生医学、3D打印与器官修复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积极招引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顶尖科学家,成都高新区将打造一批平台型、生态级新型研发机构,以一个人才带动一个机构建设,支撑一个细分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可自我造血的发现、支持、链接企业的创新网络体系。
    通过推进校地协同创新,深化和科研院所、具体团队合作,汇聚大院大所顶尖专家团队,成都高新区致力于破除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一大批创新成果正陆续涌现。
    提升服务 体系精益求精
    一家家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快速集聚,他们相继在成都高新区落地生根,离不开成都高新区全力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圈,全力营造开放包容、融资无障碍、投资低风险的创新创业环境。
    10月23日,成都高新区发布体外诊断产业基金、BIO品种贷和血液制品保险三款生物产业特色金融创新产品,以科技助力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生态圈金融链建设。这是成都高新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能力,帮助大院大所科技人才走出实验室,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侧面。
    担保物要求低的“成长贷”、低成本的“园保贷”,纯信用的“新创贷”、投贷联动的“期权贷”,解决拟上市企业转增股本纳税问题的“股改贷”……成都高新区联合金融机构开发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性融资产品,实现了与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无缝对接。
    而今,持续推进新兴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级、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成都高新区也诞生出一个属于中国西部的金融街区——交子金融商务区。在这里,已集聚涵盖银行、证券、保险、融资租赁、投资机构等15个细分领域,服务于科技型企业各个成长周期的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1150余家。
    “数联铭品成立以来,高新区始终关注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持续给予相应的支持,有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潜在独角兽企业代表,数联铭品于2013年在成都高新区成立,已连续4年入选“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从数联铭品董事长曾途的话中不难看出,在成都高新区,所有的服务平台都是针对企业成长的痛点应运而生。
    创新要吸引人才,于是有了“金熊猫”人才计划,促进人才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企业需要专利信息和其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于是打造出川内首个知识产权垂直产业社区,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加速服务;政府服务和企业需求对接有困难,让惠企政策精准“赋能”企业成长,于是构建起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企业要上市,从改制、转增股本、股权激励、限售股减持,再到债券发行,构建起全链条的企业证券化政策服务体系;企业集群发展,需要广泛汇聚产业培育合力,于是成立多个业界理事会,让企业“变身”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体……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建成。
    这一体系,从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热力点——菁蓉汇可窥一二。跻身“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全国双创区域引领版图,菁蓉汇设置了要素供给服务区、科技成果交易区、创业辅导培训区和创新创业孵化区等多个功能区,打造全生命周期双创服务体系、企业培育体系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成为全国双创版图中创意无限、创造无限、活力无限的双创升级新空间。
    公开信息显示,成都高新区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院士工作站20个,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累计达52295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4件,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根据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共同签署的《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成渝高新区将共同推进西部科学城、成渝科创走廊、内陆自贸港等建设,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的热土,创业圆梦的舞台。处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支撑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前所未有的优势叠加、潜力无限的战略机遇期,作为成都乃至西部创新发展高地的成都高新区,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国家使命担当,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直面未来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