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11-17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集中带量采购”不应仅限于医保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09 |
|
|
|
|
|
|
11月5日,由国家医保局组织的冠状动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在天津产生,通过公开竞价,中标产品价格均价从以往的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最低仅469元。按意向采购量计算,预计节约109亿元。 冠状动脉支架为什么会成为国家启动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后进行的首个品种?根据专家的分析,简单来说是两个原因:一是医保资金支出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压低购买价格;二是支架技术的成熟性允许大幅度降价。 技术成熟对于商品价格历史变化的影响规律,许多人都能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感受到,比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商品,一开始都很贵。但以往高高在上的冠状动脉支架的价格,通过招标一下子“飞流直下三千尺”,技术成熟的因素当然存在。但这个因素究竟能占多大比重?不妨掂量一下。 首先,冠状动脉支架的价格,无论是以前的泡沫上天或者是现在的垂直跌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市场原因,但不是供求关系不平衡供不应求。此次是国家首次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参与投标的企业共有11家、产品26个,绝对不是垄断状态,而是充分竞争关系。但充分竞争也没有导致价格自动合理化,技术成熟也不是招标竞价这一刻才成熟。在实行竞价招标集中采购之前,许多厂家已经按照低于招标价的出厂价供应给首道经销商了。也就是说,出厂价在招标前就已经降下来了,只是这个成果根本到达不了患者身上。因为中间要经过层层“代理”,总经销下面再套上多层分销。总之是层层加价,道道剥皮。 其次,通过竞争投标才让公众发现,原来价格虚高,实际上是流通环节的问题。类似心脏支架这样的产品,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成本价也就是几百块一个。很难想象,大约93%的利益都被中间一道道的经销商和掌握采购权利、掌握给患者开药权力的人蚕食了。一道又一道的销售商加价,一道又一道的权力要吃回扣,最终只能像滚雪球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专家分析的技术的成熟性因素,还真不是首要因素。因为技术早就成熟了。 那么,推动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市场原动力到底是什么?是国家医保资金支出负担日趋沉重、迫切需要挤干虚高价格的缘故。 据悉,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冠心病(PCI)手术量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相关手术用掉150万个心脏支架,总费用高达150亿元。由此可见,心脏支架控费需求十分迫切。 冠状动脉支架集中采购,是继药品集中采购后首次在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通过大幅度砍掉虚高价格的现象,可以看出医疗领域政府监管部门在规范市场和降低患者负担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其中大有作为的空间。以前广大患者只知道贵,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贵,更不知道其实可以不这么贵。现在仅仅通过集中采购和竞价招标,就能够将真实价格打回原形,就能砍掉食利的中间环节。说明这个功能如果能够及时和全面发挥,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作用很大。 现在由于医保资金支出负担大、自然需要挤干虚高价格水分;但没有纳入医保的时候、在费用主要或者全部由患者个人负担的时候,其实也一样需要控制费用,需要政府部门管好市场,监管部门始终都有通过管好市场来控费的职责。 医药费用畸高的问题已经积累很多年头了,许多人看不起病、得了大病之后如同遇到无底洞、整个家庭如同天塌了一样无助,这样的悲剧一直是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大难题。解决这个大难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将能够通过监管途径来管好的领域全部管起来、管到位、管及时。现在医保资金紧张了,促使管理部门出实招,这当然可喜可贺;但这样的实招如果早一点来,那就更好不过了。晚来一天,就意味着让那些寄生阶层多一天不劳而获的机会,就意味着让社会资源继续浪费在对医疗事业没有正面作用的领域。不仅医保资金紧张时要动脑筋清理市场栓塞环节,即便今后医保资金不紧张了,也需要管好市场。要让医生通过钻研医术来提高收入,而不是吃回扣;要让企业乐于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并能获得合理回报,不要让利益被不劳而获的人截取。 除此之外,治理市场不应该有局限,要将治理市场的成功经验大面积推广开来。目前,实行带量采购的药品和器材还都是医保报销范围的项目,但并不是所有用来治病救人的药品和器材都已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是否等于可以将这个领域置之度外?显然不能。既然都是用来治病救人的,都应该维护这个市场的公平公正,都要想方设法在保障企业利益的前提下规范其销售。目前,带量采购局限在医保范围,但愿这只是力所不及的缘故,而不是政策一开始就有亲有疏的缘故。有的药品和器材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也许是因为成本高或者不能实现国产替代等因素,但这不等于可以对这个市场流通环节不管不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