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11-17
2020-11-1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农村市场不是假冒伪劣食品倾销地

作者: ■姜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14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部署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执法行动将聚焦案件查办,严厉打击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经营未经检验检疫的肉类、“三无”食品、“超过保质期”食品等违法行为。
    农村历来是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灾区,假冒伪劣食品泛滥严重扰乱农村市场秩序。尽管有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但治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以中消协开展的一项我国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为例,2018年我国农村集贸市场实地体验评价得分仅为67.12分,调查中采样的155个农村集贸市场中有87个市场存在涉嫌假冒产品,73个市场存在“三无”产品,43个市场存在伪劣产品,27个市场存在过期产品。2019年末,中消协再次发布《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回头看”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回头看”结果与2018年相比总体有所改善,但多数被体验农村集贸市场“三无”产品有增无减,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管控之难从中可见一斑。
    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食品销售渠道多、市场分散,与之相比基层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能力有所欠缺,尤其是一些偏远的村镇信息不畅、交通落后,监管周期相对较长,监管不到位情况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偏低,农村消费者往往对价格比较敏感,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在城市没有市场的假冒伪劣食品,反而在农村市场泛滥成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舌尖上的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健康,假冒伪劣食品案件往往触动人民群众最敏锐的神经。此次执法行动重点关注农村、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以及食品批发商、小餐馆、校园周边小超市小商店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聚焦农民“舌尖上的安全”,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严厉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净化农村食品消费市场非一日之功,在集中整治、重拳整治之外,也要加大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的常态化治理,建立生产、流通、销售、消费全链条的监管体系。要规范农村市场食品流通领域的经营秩序,强化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建设,依法严惩违规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从长期来看,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消费者生活品质也在不断上升,要更加关注农村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既要多措并举鼓励优质产品下乡,便利线上线下消费,从源头上切断不合格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又要对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普及假冒伪劣食品的危害和识别方法,逐步改变农民价格优先的传统消费观念。此外,面对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食品案件,还要补齐农村消费维权的短板,畅通农村消费者维权渠道,提高其维权意识和能力。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