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11-10
2020-11-10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蚂蚁捅了什么样的“马蜂窝”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098

    10月24日,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狂怼”金融监管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想给蚂蚁集团再争取一些发展空间,没想到适得其反,多个监管部门几乎同时表态,让他一下子感受了全方位的金融监管。11月3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因蚂蚁集团负责人被监管约谈,金融科技行业监管环境将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蚂蚁集团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将暂缓蚂蚁集团上市。
    过去十几年来,蚂蚁集团等很多互联网科技企业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用户综合数据,再结合着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不断有突破的处理技术,逐步向金融领域渗透发展,改变了人们与钱打交道的方式,移动支付和二维码等技术的普及,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服务需求有所改善。例如蚂蚁集团的应用程序支付宝已经成为了超过7.3亿用户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同时也是获得小额贷款和购买保险及投资产品的平台。
    在肯定蚂蚁集团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向金融领域渗透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可能存在的一些隐患。
    蚂蚁集团起源于支付宝业务,刚开始只有一个支付通道业务,是实实在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后来渐渐发现,放贷比做其他业务收益高,于是做起了网络小贷业务,通过互联网积累了大量用户后,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给用户放贷,大多数互联网科技公司最后也都做起了网络小贷业务,如360金融、京东白条、小米贷款等。
    在融资上,蚂蚁集团过去更倾向在市场发行ABS(资产证券化)进行表外融资,跳出了传统小贷公司杠杆率的限制。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个人、企业,甚至一个项目在未来能够取得现金的权利在当下进行贴现,使当下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现金。以互联网科技企业为例,只要企业能够让市场相信自身某个账户可以在未来不断地有资金流入,而且可以准确预测流入资金的金额与频率,那么就可以以此作为融资的依据,以这个账户未来的现金流换取别人现在手里的现金。
    在过去,证监会没有规定ABS的贷款资产可以循环多少次。蚂蚁集团先是把最初的资本金以各种方式融资然后通过网上放贷业务变成债权,再利用金融工具ABS将这些债权变成现金流,接着继续放贷,再把债权变成现金流,循环往复了数十次。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蚂蚁系小贷ABS在场内外发行规模已经从30多亿元资本金滚到了3000多亿元,占到了中国消费类资产证券化市场的9成,形成上百倍的高杠杆。
    后来,监管出手,对网络小贷企业的资本金、表内外融资合并杠杆率、ABS循环次数等都做了限制。限制了ABS的次数,就限制了杠杆无限膨胀的可能,对于蚂蚁集团来说,也就限制了蚂蚁集团能撬动的杠杆和能赚到的钱。这或许是马云演讲中想给蚂蚁集团再争取一些空间的原因之一。
    现在监管前所未有地对蚂蚁集团密集发声,看似是针对蚂蚁集团,但其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中的的旗舰企业,监管的发声也强有力地指明了金融创新与监管的规则,明确了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方向。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蚂蚁集团等互联网科技企业本质上是在用科技的方法做金融,享受的却是非金融企业的监管“红利”。这些互联网科技企业与银行相比,正是因为银行发放贷款许多年来一直有严格的坏账率、风险准备金、资本充足率等要求,面临严格监管,而互联网金融企业过去受到的监管没这么严格,再加上不断积累的大数据优势,才得以发展壮大。互联网科技企业希望无限扩张放贷规模且不愿承担后果,当该行业内的某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出现资金流断裂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之时,将会在市场上“风险传染”,其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企业,都会卷进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之中,再加上互联网科技企业经营模式大多都很类似,金融风险传染较其他行业更为迅速,会在短期演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监管的法定职责之一就是要抑制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向金融体系内渗透、蔓延。在这个问题上,监管部门恪守职责责无旁贷,市场各参与主体必须尊重规则、敬畏规则,谁也不能例外。
    在监管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不断发展监管科技,及时地全方位、多角度地监管金融运行情况,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修复能力,当发现有互联网科技企业有可疑的试图逃避监管行为之时,及时从技术上阻止,挽回损失,并对相关企业批评教育;在行业领域,需要从宏观上进行市场准入控制,对于资质不够的企业要限制进入,对于业内过去曾有过逃避监管等违规行为的企业要加强监管,维护有序的市场环境;立法上,需要在更多细节问题上完善立法,加大违规惩治力度,严格执法,让企业“不敢违法”“违不起法”。
    互联网科技企业最该做的,并不是费尽心思做到几十亿、上百亿的规模,不要觉得先做大信贷规模赚到很多钱再来发展科技能力,因为这可能是一条不归路,规模越大反而越难调整。而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到底是在做金融还是在做科技,企业的利润中,有多少是由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价值,有多少来自金融信贷的风险溢价,真正的科技在其中发挥的价值与应有的回报是多少,能不能覆盖科技的投入,应该想清楚如何在可承受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打造出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能力来,这样的盈利才能更为长久和可持续。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