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11-0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财政直达常态化离不开信息化升级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54 |
|
|
|
|
|
|
近日,财政直达机制常态化的议题颇受关注。今年疫情,为快速给企业、困难群众纾困,国务院首次创新设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万亿元财政资金快速拨给市县基层政府。如按往年财政资金层层分解下达平均用时将超过120天,而今年这笔资金预算指标仅7天就下达至基层。 据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显示,直达资金已在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住了上亿市场主体,支撑了近90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总结今年做法,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完善资金管理和监管。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惠企利民,其常态化无疑将是改善民生、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也引发媒体与社会舆论点赞。传统财政转移拨付环节多、速度慢,可能出现资金被挪用、被挤占、被冒领、被雁过拔毛等情况,资金流失多。财政资金直达,即将资金直拨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和困难人群,消除中间环节,尽可能减少挪用、挤占等现象,充分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并解了人们燃眉之急。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个很大的利益调整:省里只当‘过路财神’,让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用于给企业减税降费,稳住市场信心。信心不光靠讲,更重要的靠干,要让受困企业和群众及时拿到‘真金白银’。” 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一项制度创新,也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确保“六稳”“六保”的重要举措。财政资金直达,其目的就是要让受困企业与民众及时拿到“真金白银”。但如何确保受困企业与民众及时拿到“真金白银”,既需要不断扩大直达资金范围,更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据了解,财政资金直达基层范围将继续扩大,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无疑是重大利好政策,但好政策关键在落实、在于实施环节。既是财政直达资金,那么资金直达终端用户,将成为可能。在数字信息化技术以及大数据不断发展的今天,将基层急需救助的企业与困难人群的账户与中央财政直接连通,直通国库、实现瞬间支付,目前从技术上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中却面临困难。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在基层建设有待提升,其一是基层政府管理数字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其二是财政资金基层分配缺乏具体的制度法规依据;其三是基层行政缺乏信息透明度,上层监督难以到位,社会监督也十分缺乏等等。 可见确保财政资金直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健全基层工作环节。如县、乡、街道基层政府应掌握辖区企业或居民的大致信息,如有辖区企业或居民提出财政补助申请,及时调查、评估审核,确定救助额度和责任,并建档建立账户,确保终端用户与中央财政直接连通,以确保财政资金瞬间直达。中央要求,决不允许对直达的财政资金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加强基层工作的数字信息化建设、并不断完善财政直达基层的政策法规等法治化建设。 有观点指出,要坚决防止直达资金分配调拨中的“优亲厚友”“见事迟、行动慢”“一分了之”“一拨了之”等不良倾向。据了解,下一步财政部将盯紧直达资金使用,加强直达资金监管。目前财政部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上,搭建了中央财政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据有关要求,财政部门要同步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监控系统,各级国库也要督促做到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确保账实相符,审计部门要开展专项审计。 确保资金直拨、分配、监管同步协调落实,笔者认为,还是应充分重视基层工作的数字信息化法治化建设,建立终端账户与中央财政直达系统,省去中间环节,便于财政资金直拨;与此同时,信息可即时共享,也便于监管。充分重视基层工作的数字信息化法治化建设,加强基层建设,提升基层工作能力,对于确保直达资金安全高效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随着财政资金直达常态化,监管更应常态化,除了自上而下的监管与审计之外,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加强社会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