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10-23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缩小贫富差距 提振有效消费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36 |
|
|
|
|
|
|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近日分析1月至9月我国消费市场情况时指出,三季度社零总额由负转正,市场人气持续回升,需求加快释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有关负责人透露,商务部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多措并举促消费,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内循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国家发改委举行例行发布会也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如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促进大宗商品和服务消费持续增长、积极拓展农村消费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消费问题是关键之关键。若没有消费,投资就可能成为无效投资,因此扩大内需,无论怎样也绕不过提振消费这个关键环节。提振消费是激发有效内需的根本之策。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居民消费率仍然较低。2019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8.8%,远低于美国68%、德国52%以及韩国49%的水平。据2018年统计数据,在人均收入方面,美国是中国的8.4倍,但人均消费美国是中国的15.2倍。可见,提升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然而,提振消费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我国人口中多数可支配收入较低。北师大收入分配研究院的住户调查数据计算了月收入500元以下、1000元以下、2000元以下人群的分布比例和规模,相应收入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7.5%、23.5%、50.7%,由此推算总体人数分别是1.1亿、3.1亿和7.1亿。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长期居高不下,基尼系数前十年曾逼近0.5,2010年后徘徊在0.46左右,2015年后至今每年有都有微量提升。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9)》,按城镇居民五等分组,2018年最高收入组收入增长10.1%,中间偏下收入组只增长1.2%,低收入组增长4.8%。这说明收入分配差距还有进一步加大的倾向。 收入差距分化,部分人口可支配收入偏低,不仅制约消费的潜力,而且使消费升级缺乏普遍的基础,影响产业经济升级。因此,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对于激发有效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内循环来说,是关键、迫切之举措。 目前低收入群体中,农民工是主要群体,绝大多数城镇个体就业者和个体工商户因职业因素或经营不稳定,收入也难以保障。据统计,2.9亿农民工已经占了2019年全国城镇就业总人口4.4亿的近66%。如果提高这近3亿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将进一步影响农民工所在家庭约6亿多人口的消费。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提升来说,具有巨大的拉动效应。 由于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知识水平、技能限制等的原因,大多数农民工都难以成为正式工,不仅收入较低、而且不稳定,更缺乏基本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障等。加之收入偏低,若遇到类似大病等大头支出,将很可能致贫。因此,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尊重市场要素平等、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是非常关键的举措。 这些不仅事关民众福祉,且事关改革的深化。可以说,缩小贫富分化,不仅是激发有效消费之举措,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国家相关政策也在陆续出台,期待政策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实施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