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10-21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王伟:将事业书写在池州山水间 |
|
作者:
■通讯员陶辉本报记者庄道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58 |
|
|
|
|
|
|
人物名片:王伟,安徽省江苏商会执行会长,安徽省池州市质量技术协会会长,池州市工商联副主席,池州市江苏商会会长,池州市南通商会会长,池州市黎虎水泥(集团)公司、池州汇金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江苏海门到安徽池州,变的是区域,不变的是执著、是情怀。有过军旅经历,有过安稳的工作,面对下岗,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另辟天地,将事业书写在池州山水间。这就是王伟。 待人热情,谈话爽朗,这是王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王伟说,从南通海门到池州创业至今已有18个年头。 背水一战事业扎根池州 王伟与池州结缘,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年轻时,王伟从部队退伍后进入海门粮食局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一家三口生活安稳。上世纪90年代,下岗突如其来,面对突变,来不及沮丧的他带着不多的本钱,和几个境遇一样的老同事前往上海合办了一家粮食贸易公司,将大米卖给各个建筑工地或码头。干了没多久,合作伙伴感觉太苦,便打退堂鼓,但王伟坚持了下来。在此过程中,因为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他赢得了不少建筑单位负责人的信任,并接触到水泥行业。 世纪之交,上海浦东开发进入快速通道,王伟抓住机遇,依靠水泥贸易挖得了“第一桶金”。 2002年,在朋友的引荐下,王伟来到池州打算办一条水泥熟料生产线,但没想到原料供应出现状况,一时进退两难。不服输的他不甘心就这么回去,硬着头皮决定建水泥厂。人生地不熟,银行贷不到款,他就卖了房子,借遍亲友,接手了当地一家已倒闭的小水泥厂。 起步时的艰难不可言喻。但熟悉市场运作规律的王伟,自始至终坚守诚信,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使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也向员工承诺,“不裁员、不减薪,哪怕‘蚀老本’,也决不把危机转嫁给员工。”终于,他守得云开见月明,水泥厂冲出了发展低谷。 一路走来,王伟敢于直面传统水泥行业发展难题,始终牢固树立环保红线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除了水泥制造、预拌混凝土制造,王伟的事业也一步步向矿业、房地产、新型材料等领域延伸。 心怀感恩热心公益事业 因为发展需要,黎虎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就搬离了原所在的马衙镇灵芝村,但在灵芝村村民的眼中,王伟就是他们的亲人。“我在池州的事业是从那里起步的。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这里的老百姓帮助过我,我把这情分永远记在心里。”灵芝村成了王伟热心公益事业的第一站。 灵芝村位于山脚下,十多年前,村里是坑坑洼洼的泥路,王伟先后投入100多万元铺上了水泥路。从2006年开始,灵芝村60岁以上的老人、五保户等低收入家庭春节前都会领到王伟发的200元红包;看到村小学校舍、操场破旧老化,王伟又送去价值80万元的水泥,并连续两年包下200多名学生的书本费;2008年为学校更换课桌椅,为每个班配备饮水机;从2009年开始,每年为灵芝小学的学生发放人均50元补助金,给予教师每人500元奖金…… 从2011年起,王伟每年向池州仁众教育基金会捐款10万元,用于帮助池州勤奋好学的寒门学子成才。同年,他捐资设立池州市慈善协会黎虎基金,每年定向捐赠20万元用于青少年儿童重大疾病救助,现在已经拓展到助老、助学。 多年来,王伟在慈善事业方面累计捐款捐物多达2000余万元,被授予“安徽省光彩事业奖章”,登上“中国好人”榜。 情系商会聚发展正能量 独自打拼不易,抱团凝聚力量。2011年12月28日,由王伟牵头,以“创百年商会,铸苏商品牌”为目标的池州市江苏商会成立。 商会成立后,着实占用了王伟不少工作时间,但他乐此不疲。在他的带动下,江苏商会队伍快速发展壮大,会员企业从一开始的4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家,涉及池州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商会活动丰富,会员获得感强,发挥作用突出,被全国工商联认定为“四好”商会。这是池州商会中的唯一一家。 近年来,到池州投资创业的南通人逐渐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事电动工具、床上用品的小企业主。依托池州市江苏商会,2018年南通商会成立。王伟利用商会组织给来池州创业的家乡人办好事,解难题,提供政策信息,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的理念。他说,“企业家最应该懂‘舍得’二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对企业家的考验,也是学问。偶然发财的不是没有,但是要真正做大做强,要靠诚信,靠奉献,靠付出!” 在王伟的带动下,池州市江苏商会、南通分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到公益慈善活动中,其中五家单位获得了“社会扶贫优秀民营企业”荣誉称号。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王伟带领商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动员广大商会会员主动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捐钱捐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