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10-21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南京江宁:在“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中争当排头兵 |
|
作者:
■通讯员薛琼本报记者庄道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355 |
|
|
|
|
|
|
“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是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为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南京市江宁区明确行动“时间表”,紧跟政策“风向标”,描绘振兴“路线图”,不遗余力争当发展“排头兵”。 89个项目签约落户,“上山下乡”资本总金额近150亿元……这是在2020年江苏“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中,南京市江宁区的傲人成绩。 在这儿,工商资本热情高涨——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投入的“小撬动”带动乡村“大市场”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企村共联、城乡共融、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建发展之路;农村社区开门迎客——谷里街道张溪社区围绕“三园共建、三产互动”的发展理念,打开大门,不断在“菜园、果园、庭园”上做实践,在一二三产业发展上做融合探索。江宁正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用非常之功,助力企村通过联“心”、联“业”、联“才”、联“利”和联“责”,推动资源共享互利、夯实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在这儿,形成了江宁实践。 找准利益联结“点”,举江宁之力,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强调的是“共”字。不同于以往“输血式”的助农帮扶,此次行动是找准村、企利益联结“点”,构建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多方互利共赢格局。于江宁而言,在“万企联万村”中,当的不是“拉郎配”的“媒婆”,而是坚持村、企自愿原则和双向选择的“媒介”,在此基础上,协助找准村、企共同利益点,让双方欢喜“联姻”,帮助“联姻”后的企业“安家落户”,让资源共享互利成为“万企联万村”的“特质”。 把准发展需求“脉”,聚江宁之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于乡村而言,唯有找准症结把准脉,才能栽下“摇钱树”、捧上“金饭碗”。如何增加对企业的吸引力,是江宁区为发展把准的“脉”;江宁区聚全区之智,想“金点子”开“良方”——从联建需求入手,形成“需求清单”;从实力、意愿入手,形成“国企、民企”意向清单。这些“良方”加快构建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也推动了新时代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 走准产业兴旺“径”,用非常之功,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为资本、人才、技术“上山下乡”找准“路径”,乡村产业兴旺才有“出路”,城乡融合发展方有“可为”。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到“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从“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到“协议搬迁+整体开发+扶持创业+保障就业”,这些“踏破铁鞋”的联结机制正是江宁区用非常之功走出的一条条产业兴旺之“径”,让资本利益最大化,让受惠人群最广化,也进一步让城乡融合走向更深化。 8月11日,江苏全省“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现场推进会在江宁区召开。江苏省委副书记任振鹤在讲话中指出,实施“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头领向使命之所系,是城乡融合发展大势之所趋,是农民追求美好生活之所盼,是应对风险挑战育新机、开新局之所需。要立足“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把实施“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作为重要抓手,走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开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江苏路径”。要着眼于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方式根本性变革,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以精准对接为前提,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深度融合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法宝,描绘出村企携手互利合作、共促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要致力于推动村企合作创特色、出亮点、见实效,把实干担当、奋勇争先作为自觉追求,发扬“钉钉子”精神,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工作推进、激励引导和服务保障机制,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村企合作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说,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是省、市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的创新之举,也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自行动开展以来,江宁区第一时间部署落实,紧扣联心、联建、联责,全面优化方案,全力深入动员,全程压缩资本,迅速打开“万企联万村”的新局面,奋力争当“共走振兴路”的先行军。 据了解,作为江苏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区,江宁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部署,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实施“四变五新”工程,持续推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着力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强富美高”建设在“三农”领域得以生动实践,“农村变成大景区、盆景变成百花园、农民变成富裕户,大学生变成创业者”的蓝图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近年来,江宁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9年,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四位,江宁开发区位列全国经开区第七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69元,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江宁区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158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未来,江宁区努力将“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做出江宁特色、形成江宁品牌,为江苏省乡村振兴挑重担、当示范、做样板,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有机统一、产业发展和富民强村全面推进、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基层建设和治理创新同步提升且具有江宁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图)南京市“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签约现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