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10-13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衡量商家诚信度离不开履约能力考量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56 |
|
|
|
|
|
|
因商家疏漏而造成商品被迫以跌破血本的低价销售,这样的现象最近又出现了。但这次与以往不同,商家是家小企业,一旦“兑现”将导致破产,此时还能强求其讲“诚信”吗? 这是一家长虹厨房电器的代销商,在京东平台上自称“长虹厨房电器旗舰店”,自称“因被某推广机构恶意欺骗”,8日这天短时间内以远远低于成本价被拍出20多万单长虹电水壶,对公司造成巨额损失,面临破产倒闭,订单无法安排发货,希望消费者可以退款。 据购买了涉事电水壶的用户展示的截图页面显示,活动期间,原价62.9元的电水壶,到手价仅为7.9元。如此大的落差,难怪商家不干了。据说该企业还不是长虹厨房电器制造商的直营店,而是一家规模很小的代销商。注册资本区区300万元人民币,员工人数为37人。 目前,该公司是否真的破产尚不清楚。但是该店铺要求消费者退款,并表示不承认此次活动有效,订单无法发货的行为,却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质疑。有网友表示,活动上线之前,运营团队都是要严格审查的,怎么可能轻易就被推广机构割韭菜?多位亲历了这场活动的网友表示,整个活动从6点多持续到8点多都没有下架,运营团队在这两三个小时都没有发现问题?该店铺放出30万的优惠券本来就是打算走一波热度的,经销商想刷单,忘了设置上限,结果刷崩了。 网友的说法都挺有道理。笔者也觉得,即便真如商家所言,它被人骗了,那也不能免除兑现承诺的义务。骗人者你可以去告,诺言有义务兑现;即便真如网友所言是商家自身之过,消费者方面也需要对如何行使自身权益的问题进行思考。 商业准则是冰冷的,人是有温度的,是有道德的。商家自身的错误所造成的损失,固然是要由其自己负责。但这也代替不了消费者作为社会一员扶危济困的道德义务,面对即将倒下的“油瓶”需要去扶,这样的道德义务正在召唤你。眼看着一家企业因此而破产倒闭,需要你在行使权利与尽道德义务之间做出选择。对消费者而言,失去了以7.9元购买原价62.9元的商品的“捡漏”机会,对自己谈不上有什么损失,但如果固执诚信的尚方宝剑强求商家兑现其未经深思熟虑、未代表真实意志的承诺,其实是对消费者权利的滥用。得到了便宜,良心要受拷问;相反,如果你放弃从天而降的“捡漏”机会,对商家而言就是雪中送炭,救人于水火,举手之劳能送人玫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何乐而不为? 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这家经销商规模小?是因为笔者认为,对商家诚信与否的测量判断,要将商家的履约能力因素考虑进去。我们已经看到了,同样是面临兑现并非真实意思的考验,有的企业就做到了恪守诺言。比如腾讯视频,2018年元旦期间发起优惠充值活动时服务器后台数据出现异常,有部分用户在充值一个月时发生应该支付优惠价18元实际仅被扣费0.2元的状况。这一漏洞共引来39万用户参与。腾讯发现后承认是自己的工作失误,并将这些异常订单全部兑现,且不再扣费。最终,腾讯为这个Bug付出超过5000万元的代价,但同时赢得网友的好评;此外,网传近日苏宁易购的天猫旗舰店里,一款原价1080元的多功能料理锅被薅至28.5元,苏宁易购也仍然发货,等等。 腾讯和苏宁的高姿态,能否援引为面向所有经营者的“一刀切”的标准?笔者认为要看经营者的履约能力以及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伤害程度。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仍然是主体,他们大都活得艰难。全社会对他们的各类要求,除了法律法规外,不能与大企业一个标准,而是要低一些,不妨低到只要不损害他人原有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程度。如果对消费者并没有伤害,如果仅仅是没有让消费者吃到从天而降的免费馅饼,且不是存心“逗你玩”,那就不是损害消费者的原有权益;如果为了兑现一句玩笑有可能使其伤筋动骨,对生存权构成威胁,那就不能再强迫其兑现无心之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