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9-17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解除涉农民企后顾之忧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
|
作者:
■陈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54 |
|
|
|
|
|
|
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关键阶段,如何进一步确保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加速推行农业产业化是一条重要实现途径。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有效解决脱贫到户到人这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近些年来,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上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是从政策的落实和连续性上来看,对民营经济产生的作用不够明显。有些部门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等方面不到位,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慢作为、假作为、文字担当、形式担当”不同程度还存在。 此外,由于涉农企业的都是租赁,不能用于抵押,再加上生产的季节性,原材料的获得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涉农企业经营的风险性。如果没有政府和金融机构强有力的支持,仅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保证资金的连续投入,最终很容易使得一些已经形成良好发展态势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 我们要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对于民营企业扶持政策的改进和完善,应尽快建立民企代表参与政策制定的工作机制,以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政策落实情况,要建立企业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双向监督评议机制,确保政策落地有声。对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本着从实际出发,过时的政策要及时废止和改进,有效的政策要确保其连续性,避免出现“领导一换、政策就变”的问题。 进一步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优化民营企业政策支持环境,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为民营企业开展服务。尝试建立面向民营企业需求的云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企业所需政策指导、行业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 要在环境优化上,在资金支持上出实招。例如,定期召开政府职能部门与民营企业政策对接座谈会,面对面解决民企发展难题。建立政府作风评议平台,对政府职能部门、法院等司法部门的办事效率、政策落实等实行有效监督。加强对银企对接活动的监管,建立银行服务网上评议体系,并展开星级评定工作,对于资金支持落实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对于违约的则进行降级处理。对有涉嫌以第三方名义雇佣黑恶势力讨贷行为要坚决打击。建立健全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或担保基金,国有银行应有专门的贷款指标,行业协会也可作为中间人或担保人而有所作为,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政府应加快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完善和配套,同时以较大力度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如购房的优惠、子女入学的优惠等,还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对当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评选活动。对于具有特殊技能的专家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给予必要的就业创业的配套保障,解决人才落地的后顾之忧。同时,涉农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品牌化经营,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必须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品牌建设力度依旧亟待加强,要在政策上支持和扶持企业品牌的建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