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9-15
2020-09-15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亟待加强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50

    近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演讲时表示,曾在早期帮助某科技公司找合作伙伴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一句无心之语引发网络热议,随后李开复在微博上赶紧澄清属“口误”。人脸数据隐私保护有多重要,一句“口误”被送上热搜。
    当日相关科技公司随即声明,不掌握、也不会主动收集终端用户的任何个人信息,数据安全是人工智能企业的立身之本,公司一直高度重视“数据隐私安全保护”问题,并已在企业内部制定、实施了完善的数据隐私保护制度。相关合作伙伴企业也表明,从未提供任何人脸数据,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公司的生命线,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用户明确授权原则和最小化原则,是采集、留存和使用数据的三条红线,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
    当前数据隐私安全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首先是人们隐私意识的日益觉醒,从漠视到警觉,从沉默到抗争,从个体小范围到公共舆论大范围。其次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人们数字化生存的步伐,随着大数据对人们网络信息的抓取与分析,智能读心的大数据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个体隐私保护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突出。其次,相对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隐私安全监管相对滞后,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与监管亟待加强。此次人脸数据“口误”引发舆论的热议,可见加强数据隐私安全保护非常之迫切。
    近年来,由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大数据产业日渐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有关数据,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7%。2019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5397亿元,同比增长23.1%;预计2020年整体规模可达到6670.2亿元,到2022年可突破万亿元。
    数字经济与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数据安全问题。如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数据,但数据隐私保护不足,以致于公民个人信息长期处于“裸奔”风险中,这些问题已成为顽疾;更有甚者,一些互联网平台将隐私数据视为交易牟利渠道,数据隐私安全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沦为“空谈”。
    个人数据信息隐私保护不足,必然加剧社会对个人数据隐私安全的普遍焦虑,或引发人们对数字经济的不信任等问题。加强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与监管,已是必然之举。近日,工信部就《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公开征求意见,此举是对数据安全保护不足这一监管“痛点”的有效回应,有望树立一套数据安全保护的监管标准,加速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近日因人脸数据“口误”引发人脸数据隐私保护问题的热议,也反映出人们对数据隐私安全的普遍忧虑。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商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金融服务、上下班考勤、交通以及司法办案、甚至办公楼社区出入等,“人脸解锁”“刷脸支付”“刷脸进出”,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接触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不仅与个人隐私信息绑定、而且与个人金融等资产绑定,这就可能存在潜在的个人数据隐私安全问题。估计每天可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脸数据被收录,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数据泄露风险”等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如何避免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的确,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这种便利并不能以牺牲个人数据信息隐私为代价,个人数据信息隐私安全涉及到个体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无疑应加强保护。
    如对于人脸技术,有观点呼吁,人脸识别技术其应用范围、使用时限、有效期过后的全面销毁等细节性条款应尽快出台,可借鉴国外已出台相关法律;一方面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严惩,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加强自律;如美国已有多家社交平台等为用户提供人脸识别禁用权限,即用户不同意平台采集人脸数据、平台则停止并自动标记该用户。
    当前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已成为各界共识。特别是加强个人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与监管,更是牵动人们的心。“数据将成为新的石油。但没有人希望,关于自己的一切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关于我的一切,应该由我决定,而不是毫不知情,或无能为力”,《经济学人》也曾大力呼吁。
    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不仅是一个经济话题,更是一个科技发展如何真正利于人的社会话题。加强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以人的尺度来衡量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意义,或许该是我们作为人类应有的智慧。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