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9-08
2020-09-08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企业+基金”创造产业扶贫新模式

黑龙江中药智慧种植项目大力兴农助农

作者: ■何易励本报记者刘洁蒋承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589

    黑龙江省北草堂中药材有限公司联合黑龙江省阳光健康公益基金会,坚持公益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通过产业引导、技术扶持等方式,组织当地林场贫困职工和农村贫困农户开展林下种植绿色中草药,探索出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
    这个坐落在黑龙江张广才岭深处的“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充分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当地林业资源优势与中药材种植精准扶贫产业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政府+企业+公益基金+扶贫产业基地+农户+专家”的扶贫之路,这一通过产业引导在当地提供菜单式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模式,不仅确保了当地贫困户的长远、持续增收,也创造性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龙头企业+公益基金的探索之路
    黑龙江北草堂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集绿色种植、智能生产、研发创新、中医康养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民营企业。依托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起了31000亩原生态林下种植基地及4000亩国家重大专项中药材溯源系统项目基地,2016年,公司参加哈尔滨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项目后,提出了依托企业的产业优势,在产业链基础上打造中药智慧种植产业扶贫基地的扶贫目标。
    黑龙江省阳光健康公益基金会是一家注册地在黑龙江的大健康产业基金会,秉承“阳光公益,人人有益”的理念,基金会坚持公益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在精准扶贫的问题上,这两个机构开始牵手合作。
    在阳光基金的指导下,北草堂在通河县、方正县设立了林下中药种植基地,提出按照建立种植合作社形成互助模式的思路,引导农民和林场职工进行中草药绿色种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金会服务的龙头企业担保贷款、专家指导保证种植有收成、企业订单收购保证有收入、保险公司助力降低项目风险的“政府+企业+金融+专家+合作社+种植户”的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精准扶贫模式。
    同时,阳光基金作为一个公益机构介入到产业中去,更好地提供了公益、公共视角,使得北草堂的“中药智慧种植产业项目”这一依托基地原生态环境、以绿色中药材种植为主体的智慧农业项目完成了一个以公益力量推动的精准扶贫项目的变身。
    项目实施过程中,阳光基金利用自己的公益组织身份,提出了以智慧种植为实现路径,基于“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及物联网体系,建立气象、土壤、水文等环境监测平台,智能温室网络,农事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技知识库,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数据云服务平台的发展目标。
    北草堂依托自己多年与高校专家团队合作的科技优势,具体运营“打造引领中药材安全生产技术和仿生态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工作。
    在双方的努力下,项目创建了服务与经营一体化科技推广新模式,建立企业、政府、农民、合作社、专家、金融机构等多方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推进中药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从一个单纯经营性项目变身为精准扶贫产业项目,两家机构坚持“授人以渔”,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通过专家培训指导、公益组织帮扶、产业带动等方式,引导农户围绕中草药产业发展生产。具体包括中草药种植、采收、加工等实用技术,中医针灸、按摩等,以北药为特色的中草药药膳的制作以及以中医中药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培训及项目孵化等。
    阳光基金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优势,聘请中草药种植、农业信息化等相关领域专家,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讲座,并在选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关键节点进行跟踪指导;聘请中医药产品研发、临床应用等方面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专利技术支持,并开展中医针灸、按摩等培训;聘请食品科学方面专家,开展制作药食同源产品等方面技术讲座。
    先后举办中草药种植技术公益讲座、中医针灸按摩公益讲座、次景观设计、食品科学等方面的公益讲座,培训当地林场贫困职工和农村贫困农户1000余人。
    中药智慧种植潜力巨大
    中药智慧种植精准扶贫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具体项目落实上,在阳光基金会支持下,北草堂采取让利合作的方式,回收农民种植的中草药,实现每亩年增收3000元。项目中,农民获得40多位专家提供的免费技术培训与指导,同时,种出的中药材因原生态无污染能卖上好价钱,其效益远高于大田种植,为农户开辟一条致富路。
    北草堂董事长刘赛光说,项目使得参与的职工和农民获得了“四免一高”的效益回报:“租地免投入,阳光基金会为种植户捐赠土地租金;培训指导免费用,公司出资请专家向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与指导;草药销售免操心,收获的中草药由阳光基金会收购,不愁销路;草药管理免人工,中草药多数为多年生植物,不用年年春种秋收,田间管理非常省事。日常管理地块由公司使用无人机、红外线遥感等设备,采取智能监控手段,不用人看管。”
    与此同时,项目的社会效益也让人看好:为“三农”发展提供新机遇,项目为解决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提供新机遇,实现一次性解决参与贫困户脱贫问题。为区域发展增加新的、过硬的支柱性产业,可盘活基地周边的旅游业、农业、物流业。项目提供了新市场,可长期解决合作农户中草药销售问题,同时,其他药材种植、加工农户、企业也可以搭阳光基金会的便车,获得稳定的市场。
    而项目带来的生态效益更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可保护水土,使荒山绿化,改变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山川秀美、花果飘香,给当地及周边人们带来了新的休养生息场所,促进旅游环境建设,其生态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刘赛光说,林下中药材种植不争农地,充分、高效利用林地,提高了林地综合利用率,一定程度解决了长期以来林地经营水平不高、林业生产力低的问题。扶贫开发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阳光基金会和北草堂公司在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上下功夫,通过产业带动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在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中药材智慧种植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将当地林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更加有利于探索一条符合当地特点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之路。”
    产业引导推动产业扶贫
    基金会和龙头企业相结合,使得作为公益项目的“中药材智慧种植精准扶贫项目”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引导区域内产业链条逐步成型的目标。
    在实施中药材产业项目之前,阳光基金会和百草堂两家机构因地制宜,依据张广才岭的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优势,制定中药材种植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做到精准对接规划。按照建立农民合作社形成互助模式的思路,引导贫困户进行五味子绿色种植,做到菜单式可操作的扶持,确保贫困户长远、持续的增收。阳光基金会计划借助国家政策,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引导精准扶贫,大力发展人参、桔梗、五味子等种植加工产业,将中药打造成为黑龙江省的一张新名片。
    同时,项目运行真正实现了“模式创新,产业扶贫活起来”的目标。哈尔滨市工商联副主席刘成刚说,“中央一号”文件曾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创业产业园建设,以规模化种植基地为基础,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产业发展要素,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将特色农业与农民创业相结合,让农民充分参与并受益。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阳光基金会和北草堂公司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模式创新,不断强化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支撑作用。
    如今,阳光基金会和北草堂公司联手打造的农业创业产业园吸引了当地大量返乡下乡人员和贫困户,他们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同时,阳光基金会将邀请各方面专家,在产业园内开展教育培训,围绕中医中药进行中药材种植养殖、药膳配方制作、针灸推拿等专业技术培训,为产业扶贫增添发展动力与后劲。
    与此同时,为切实推动产业扶贫,阳光基金会发起成立智慧种植专项基金,通过向种植户捐赠资金及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并帮助种植户在生产中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从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生产力。只要农户在指定地块种植过程中按专家的技术指导进行操作,不违规使用农药、化肥,收获的中草药品质符合国家标准,即可获得一笔捐赠,金额相当于土地的租金。
    同时,北草堂公司提出,以此基地为试点,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林地,扩大中草药种植规模,为贫困户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根据测算,如今,参与项目的贫困户每年增加收入在3万元以上。在阳光基金会的支持下,北草堂一方面回收中药材,保证农民种植的中药材有销路;另一方面,为近200名贫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每年可实现增收600万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