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8-26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印象笔记:布局C端和B端完整生态 |
|
作者:
■本报记者文雪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5 |
|
|
|
|
|
|
近日,知识管理平台印象笔记迎来八周年纪念,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携管理团队集体亮相。唐毅透露,为开启优化股权结构,布局A股IPO的新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同时,结合中国个人和企业用户和场景需求,印象笔记加速产品研发进程,18个月内自主完成近400次升级发版,全面布局C端和B端的完整生态。 8月,胡润研究院刚刚发布《苏州高新区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印象笔记位列第70位。 2012年5月,硅谷公司Evernot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启了印象笔记的品牌之路。2018年6月,印象笔记独立出Evernote,重组为中美合资独立运营实体,并获得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首轮数亿元人民币投资。历经八年沉淀和2018年重组以来两年的独立发展,印象笔记如今已从单一的工具应用发展成为涵盖个人、企业团队、内容平台、智能硬件的综合性知识管理服务平台。 谈到印象笔记的愿景,唐毅表示:“我们希望成为国人的‘第二大脑’,我们自研的独特产品是有‘出海’的可能性,比如‘超级笔记’编辑器。但我们目前没有选择出海,而是首先要成为3亿人的首屏应用,再下一步成为准国民性的应用”。 此次印象笔记首度向外界公开了年度订阅率曲线图。订阅率逐年攀升、独立运营后两年收入连续翻番,在唐毅看来,这离不开多年以来的品牌积累和技术沉淀,而独立重组后的印象笔记拥有着创新型的企业治理架构,使得产品和业务布局更顺应中国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印象笔记始终保持专注与创新,拥有一支执行力出众的团队,坚持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印象笔记正向着“准国民应用”的目标迈进。据悉,印象笔记当前业务布局包括:管理个人信息的智能助手——“印象笔记”;针对企业级提高协作效率的团队工具——“印象团队”APP;富集高价值信息的内容平台——“印象识堂”。在三条业务主线之外,随着智能硬件、小程序及轻应用的相继推出,印象笔记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大,更加普遍化。 作为印象笔记产品研发的关键力量,印象笔记产品副总裁刘璨和印象笔记研究院负责人常诚分享了印象笔记的产品布局,以及针对“数据视图驱动编辑技术升级”“语义分析助力团队智能决策”“自然语言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形成知识图谱”“分布式一致性架构支持多人实时协作”等研究方向上的经验和心得。 记者了解到,“印象研究院”持续致力于运用前沿技术,巩固产品的科技内核,也为拓展产品应用边界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充分可能。印象笔记于今年先后推出的“速读摘要”和“超级笔记”编辑器正是印象研究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它们将被广泛地应用于印象笔记的全线产品中,为用户带来更智能的使用体验。在印象笔记的“超级笔记”中,笔记的最小粒度变成模块,支持文本、图片、表格、链接、视频、音频、代码块、日历等多种类型。同时在使用交互上,模块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可拖拽功能,使笔记可以自由组合,任意排列的内容聚合体。 刚刚上线的针对企业级的独立的“印象团队”APP,专注于服务企业和团队,全面助力企业办公和团队协作效率的提升。通过业界领先的公有云SaaS模式,提供丰富的多端客户体验,在全面兼容“印象笔记”的强大知识管理功能的同时,进一步为高效团队提供“完整生命周期的团队信息云端管理”“根据场景和流程灵活可定制的协作体验”“完善的安全及权限管理”等服务。 印象笔记同时推出了全新的品牌视频,并正式升级印象笔记的品牌宣言——“记录就用印象笔记”。随着产品生态的不断升级完善,唐毅表示,印象笔记期待能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知识管理服务,成为国人真正的“第二大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