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8-18
2020-08-1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两个安全”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46
    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常言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此次国家领导人作出的批示再次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与粮食浪费的关注与思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强调要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做出批评,全国人大法工委已经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通过多种立法、决定等形式,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反对和制止食物浪费不良之风,不仅是对数千年来悯农美德的坚守,更是国内粮食生产和供应将长期处于紧平衡国情的必然要求。在传承节俭美德方面,从未体验过饥饿的年轻一代,其节约粮食的自觉性相对老一辈人已经出现巨大的弱化,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曾测算,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在国情方面,连续多年粮食丰收的背后,粮食需求进一步增长所面临的资源限制、结构矛盾以及潜在风险等并不广为人知,对粮食安全的认识需要丰富新的内涵,除了总量安全外,还要有结构安全意识。中国将长期面临确保粮食总量供应安全和食物结构丰富化合理化两大课题。
    在总量安全方面,中国将面临粮食需求增长和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待解以及应对各种风险的压力。由于需求增长,眼前的保障和需求的平衡,将很快被增长的需求所打破。官方统计,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1.3277万亿斤、粮食总产量已取得“十六连丰”,但有专家预计,2030年中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1.6万亿斤,届时将形成巨大的新增需求压力。现在提倡节约,有助于降低或者延缓这个压力。但生产的增长空间是有限的,因为耕地面积有限,城市化和房地产开发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严重挑战,休耕理想更是无从实现;再加上耕地和水源的污染,粮食质量保障也有困难。此外,粮食在产后的加工、流动、消费环节的损耗,也对中国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形成一定的约束。凡此种种,无疑加重了长期存在的粮食供求矛盾。
    在生产能力增长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要提高供应能力只能靠进口。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提供的数据,虽说目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达到98.75%,但大豆、蔗糖、棉花、大麦、高粱等诸多品种,由于仍然依赖大量进口,尤其是这些品种大多作饲料,是肉、蛋、奶等食物的来源,所以粮食无忧不等于食物无忧,其中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今年疫情发生后,全球粮食贸易情势逆转,许多国家限制出口,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仅仅大豆一项,进口量已经接近1亿吨,无论是政治因素或是地理因素都存在隐忧。如果换成国内生产,将增加巨大的资源压力。
    除了供应总量安全,维持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还有一个保障结构安全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彻底告别了吃不饱的历史,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达3亿。相较于“吃不饱”的显性饥饿,隐性饥饿更为隐蔽,主要指营养不均衡和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为此,《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谷类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8克,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到居民健康需求。
    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保证供应优先顺序应该进行重大调整,从单一的保障主粮和自给自足,转向健康、营养、美味、高产、实惠的食物生产上。而反对浪费,则是永久的课题。无论总量安全或者结构安全,一旦国人食物浪费得不到遏制,再安全的家底也会糟蹋得不安全。居安思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应该提上日程。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