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8-18
2020-08-1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粮食安全立法刻不容缓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8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媒体聚焦,粮安天下,无粮不稳,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不确定性,对经济贸易的影响或将具有长期性,对粮食等农产品贸易以及全球农产品供需平衡将带来一定的冲击。联合国多次对粮食危机进行预警,一些国家相继出台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政策,粮食安全潜在风险凸显。
    粮食危机警钟长鸣,目前尽管粮食安全风险逼近,但社会粮食危机意识并没有普遍觉醒。当前我国餐饮粮食浪费现象严重且普遍,据有关数据,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此次国家领导人对制止餐饮浪费现象作出批示,再次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与粮食危机的关注与思考。加强立法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更是成为社会共识。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中国人多地少,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尽管如此,但每年耕地撂荒、耕地被占用的现象仍然不断。粮食安全问题,除了杜绝餐桌浪费、避免无谓损耗之外,保护耕地以及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等也极为重要。
    据报道,在储粮环节,有些地方农户因为储粮方法落后造成的损失高达8%;在流通环节,运输企业因仓储、物流、装卸、搬运等设施落后,粮食抛撒损失严重;在加工环节,加工企业过度追求精加工,造成粮食加工成品率低。据专家测算,仅农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节粮减损与提高粮食生产量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节粮减损相当于开发“无形良田”,节省了耕地和水资源,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节粮减损,应呼吁全民参与。但仅仅停留在呼吁阶段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对于杜绝餐饮粮食浪费以及节粮减损等问题,应加强法规建设。当前粮食安全潜在风险仍存,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推动相关法规建设刻不容缓。
    近年来,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从政策治理到法治治理的根本转变已成国家高层共识。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提出明确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粮食安全保障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法律,将针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以及粮食质量和应急等不同环节可能引发的粮食风险隐患重大问题,提前做好制度设计与法规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宪魁曾在积极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法等起草工作开展调研时指出,以法治方式守好管好天下粮仓,《粮食安全保障法》为粮食的生产、储备、流通、销售、应急保障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可以说是社会上下普遍共识。
    对于制止餐饮浪费,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加强立法建设,从法律层面加强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进行管理,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节粮减损,确保“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一粮食安全的底线。
    目前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引发社会各界共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未来我国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加强立法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可以预见,呼之欲出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将重塑我们的消费理念与行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