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8-14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支付业务令人垂涎 支付牌照不再稀缺 |
美团等头部企业能否撬动支付格局 |
|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27 |
|
|
|
|
|
|
BATJ、TMD等头部企业都盯上了支付市场。在支付宝、微信支付双巨头格局下,第二梯队平台依旧想深耕自身的支付业务分得支付业务的一杯羹。前有小米支付、唯品会支付、顺丰的顺手付、京东支付、美团支付等拓展业务边界,后来者滴滴支付、携程支付正在快速铺场景,试图后来者居上。 近日美团取消了支付宝的支付入口,美团官宣回应:“淘宝啥时候能用微信支付、美团月付?”就连美团创始人王兴也直接表态称:“淘宝为什么还不支持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的活跃用户数比支付宝多,手续费也比支付宝低。”从王兴回复可以看出美团支付做支付的决心。 美团等头部企业能否乘风破浪,从业人士议论,以美团等巨头企业能否撬动支付现有格局? 巨头盯上线上支付 支付虽然已经进入存量时代,然而依旧魅力无限,尤其是有数据基因的企业更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一直以来头部企业都在探讨如何才能让用户绑卡,如何能够避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高频冲击,欲通过改变大众的用户习惯,不淹没于大众的消费习惯中成了巨头们聚焦的重点。 双巨头下,头部企业之所以盯上了这个市场,不只是因为企业苦于有牌照却无处安放,而是支付背后的用户留存。据悉,盯上支付业务的头部企业不畏艰难,“放下身段”,甘心从头开始拓展支付业务。无论是从信用支付入手,还是绑定银行卡,都寄希望通过支付来改变被动获客的局面。 过去,支付业务作为通道业务,能够挣钱,然而随着监管对支付业务严监管后,支付业务门槛越来越高,业务拓展不再简单。从业人士介绍,先天具有场景服务能尽快接轨,反之业务萎缩。大部分被收购的支付公司业绩都有所收缩或在收购之前就已经有所收缩,完成收购后主要服务于集团内部。以滴滴为例,对于滴滴收购一九付并于近期完成更名的原因,滴滴方面表示,是基于滴滴出行生态下用户不断衍生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资金周转、资产增值、财产和健康保障等需求,需要构建基础的支付能力,为用户搭建起便利的账户体系,提供优质的金融科技服务;同时也为了夯实滴滴的金融服务基础能力,实现金融服务与场景的融合。为更加紧密服务滴滴出行和滴滴金融各场景业务,同时与集团品牌协调,提高支付品牌的市场认知度。 对此,滴滴方面表示,滴滴支付会保证原有业务的正常运转,但在整体的战略方向上需要与集团的整体战略协同,所以在投入和服务对象上会有一定调整。滴滴支付目前已支持滴滴出行场景中的出行以及金融服务场景。同时,滴滴支付也在不断探索服务出行生态的能力,为用户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信用支付成企业布局的重点 做自己的支付通道已经成为头部企业的共识。由于支付宝、微信支付深入人心,借“信用分”试水成了企业的不二选择。目前头部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信用办法,希望借信用支付方式及巨头所具有的场景能够杀出一条道路。以京东为例,京东支付的爆款产品“白条”给京东支付业务创造了更好的成绩。 除了常用的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外,京东数科的白条、金条,苏宁金融的任性付、任性贷,美团的美团月付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头部选择借信用支付实现支付弯道超车。 支付牌照虽然稀缺,如何将触角展开是企业需要探索的话题。 从业人士介绍,目前新拓展的支付业务中尤其是“场景+金融”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例如电商平台拼多多等公司都是先有场景,通过收购牌照来达成业务。 无边界拓展者美团布局支付已久,虽然“名不见经传”,可是布局支付业务已久。美团一直打无边界战争。美团此次取消支付宝支付入口的最初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推动自家的月付进一步打开市场,凭借其自身用户数量和市场规模,打造出自己的支付产品,进而向金融行业推进。 美团今年5月正式上线了“美团月付”,支持延期和分期还款。 根据2019年的数据,美团全年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用户达到4.5亿,活跃商家超过600万。如此庞大的体量和交易量,美团支付具备想象力。 然而坐拥大量活跃用户也不能“任性”,切断与支付宝业务往来的美团,近日再次纳入支付宝。 在具体实操中,支付业务不仅需要与场景无缝连接的金融产品,更需要有完善的用户信用评价体系,运营和风控能力。如果新进入场的信用支付,缺乏自营场景生态,业务上则缺乏触角,再无风控能力,很容易陷入业务空白。 支付格局能否撼动 严监管下,金融支付业务早已告别躺赢的时代。两大支付巨头下,支付业务二次拓展并非易事。从业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巨头抢滩支付市场,多半只是原有业务场景的延伸。虽然各大头部平台都进军支付业务,然而支付行业再难推出像支付宝、微信支付一样的行业新贵。 原本具有支付牌照的企业也不再成为香饽饽。过去稀缺的支付牌照资源是不少上市公司的重要商誉和无形资产,然而支付公司并不能通过并购、更名完成后实现剧情反转。相反,随着监管的愈加严格,支付机构原有的盈利模式和生存方式已经很难在市场中立足。更换股东、更名都是表面调整,并没有对支付公司的业务产生实质性影响。除非股东能够有足够多的场景与经济实力进行扶持,否则这些支付公司还是会面临生存问题。 从数据来看,中国支付市场的格局还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根据易观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综合支付市场交易份额占比统计,支付宝、腾讯金融和银联商务分别以48.44%、33.59%和7.19%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总计达到89.21%,第三方支付市场蛋糕已大部分被瓜分。 然而有支付牌照也并非万能,随着金融监管趋严,支付业务罚单高企。例如新浪支付屡屡受罚也为巨头企业发展金融业务敲了警钟。据央行营管部行政处罚信息,新浪支付因违规开立与使用支付账户等九项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165.89万元,并处返款1718.44万元,罚没合计1884.33万元。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认为,未来第三方支付一定是成为一个工具,或是依附于某些业务、为某些业务服务,比如获客、黏住客户。 支付行业既是传统金融通道业务,也是移动支付时代的新风口,在支付行业的多元发展期,如何黏住客户将成为各家头部企业经营发展的共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