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7-02
2020-07-02 第01版:一版 【字体】大 |默认 |

民法典践行人民至上立法精神

作者: ■本报记者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34

    民法典被称之为新时代人民法典,其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精神与立法理念备受瞩目。
    从民法典中感受人民至上,首先是立法为民。民法典编纂过程充分体现人民性,此次编纂过程历时5年、10次公开征求意见、收集了102万条建议和意见,开门立法、走群众路线,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民法典内容充分体现人民至上。通篇围绕人的权利书写,以保障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了人民的法治需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原则。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仅广泛确认了各类主体的财产权、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还广泛确认了人格权、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追求。民法典因此被称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保障书,人民权利的法律宝典。
    民法典出台体现人民至上的深意。无论是编纂过程还是字里行间,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民法典人民至上的立法初心及其立法精神,也为践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提供了法律保障。一个“典”字,凸显了民事法律规范质的飞跃。“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民法典的诞生,蕴含着为民造福、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意义。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再完善的法律文本,如果不能有效实施,也是一纸空文。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民法典学习讲座并强调,把体现人民至上的民法典落到“四大检察”中。践行民法典人民至上的立法精神,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需求至上,学好民法典,用好民法典,用法律武器维护人民权益,运用法律服务于民,真正做到依法办事、司法为民、执法为民。
    人民至上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宗旨。“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坚持人民至上,忧人民之所忧,乐人民之所乐,真正践行民法典的立法初心与立法精神,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法的所有问题,还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并不断配套、补充、细化,以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真正践行人民至上立法精神。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