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6-30
2020-06-30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创新种植模式铺筑“脱贫路”

作者: ■本报记者席昱梅通讯员马文菲冯世康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77

    “梅绒,手里的活儿放放,赶紧过来,这是从山西过来的老板,要订咱的土豆呢。”近日,河南舞钢市付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亚涛站在地边,大声喊着正在地里收土豆的脱贫户柴梅绒。据了解,该村今年种植的150亩的土豆喜获丰收,来自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收购商将车停在地边,方便打包好的土豆随时装车。
    农田里,柴梅绒和30多名村民“洒”在田间,一辆松土拖拉机来来回回,轻松刨出土豆秧,妇女们则顺着一行行的田垄,迅速将土豆扒出土壤,聚成小堆,她们身后不远处,打包装袋的村民也不甘示弱,装袋、打结,一袋袋土豆随即装上货车,用不了多久,这些土豆就能拉往全国各地,走进外省市的商超和餐桌。
    看着地里一派繁忙,大家干着活有说有笑,已光荣脱贫的柴梅绒心里激动不已。柴梅绒说:“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的土地流转承包大户,她最感谢的就是驻村第一书记杨书记。”
    柴梅绒话语间的杨书记,是来自舞钢市公安局的杨亚涛。为帮助柴梅绒等贫困户快速脱贫,杨亚涛和工作队员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在芋头种植不景气的情况下,外出南阳等地学习种植经验,大胆创新种植模式,今年尝试芋头地套种土豆,喜获丰收。
    “你看今年的土豆丰收了,销售的好啊,杨书记他们经常来指导,联系买家,销售到哪了都非常关心,也给咱们联系周边的学校、超市啊,销路不愁,你看这大车在地边等着,一天在这两车货,出多少拉多少。”望着堆成小山的土豆,柴梅绒欣慰地说。
    土豆亩产比计划高出1000多斤,仅此一项每亩地增收约3000元,同时还吸收贫困户60多户参与种植管理和收货,待到芋头成熟上市,预计亩均收益可达8000元左右。
    得知土豆大丰收,杨亚涛高兴之余,发动同事积极帮村民联系销路,通过发送图片、寄送样品等方式,利用电商平台、微信朋友圈等多种渠道,帮助外销土豆达15万斤。付庄的土豆一下子“火”了,由于是早熟品种,填补了多地的市场空白,各地收购商纷纷前来订购,供不应求。
    套种模式效果显著,农民增收鼓了腰包,对于下一步工作打算,杨亚涛自信满满:“村上接下来还有二百亩土地要流转,还将采用这种方式,现在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这一块地吸收村民30多户,其中贫困户12户,长期工的工资都能拿到5000元每月,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吸收周边村的贫困户,来咱付庄协助种植、管理、采摘和销售。”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