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6-19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中概股回归潮渐起 |
有望为香港市场“吸金”逾5000亿美元 |
作者:
■本报记者李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36 |
|
|
|
|
|
|
今年对于港股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因为港交所即将迎来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集体回归。 网易、京东、百度、携程赴港二次上市已是如火如荼。早在5月中旬,恒生指数公司称,纳入同股不同权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至恒生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选股范畴,新的调整将从8月份开始实施。美国投行杰富瑞(Jefferies)对此表示,调整后的恒生指数可能会囊括很多内地企业,其中科技股将占很大比例。 恒生指数或将“脱胎换骨” 杰富瑞(Jefferies)认为,31家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有可能涌向中国香港。杰富瑞(Jefferies)称,这种“上市移民”可能会为香港吸引多达5570亿美元的资金。 据了解,目前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可以在香港联交所进行二次上市。但是,在最新规则更改之前,它们不能被包括在基准恒指中,也不会被包括在追踪恒指的指数基金中。 据摩根士丹利的一项分析,如果阿里巴巴、小米和美团的股票被纳入恒生指数,可能为这三家公司带来37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其中19亿美元将流向阿里巴巴,13亿美元将流向美团,5亿美元将流向小米。 杰富瑞(Jefferies)表示,最重要的是,未来18个月恒生指数将发展成为纯粹的内地指数,科技、电子商务和IT将占据很大权重。大部分成分股将来自内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地产和金融股的比例。 恒生指数目前跟踪50只股票,有48%的公司属于金融行业。房地产和建筑业占该指数的10%以上。 其他中国公司也有从美国退市的打算。上个月有传闻称,百度正在讨论在香港或其他地方二次上市等选项。 摩根士丹利此前表示,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恒生指数中的比重增加,将对香港股市长期有利,会吸引更多投资者和资本。 5570亿美元增量资金在望 按照现行规则,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还不能被纳入恒生指数,也没有进入“港股通”的资格,内地投资者尚不能通过指数ETF和互联互通机制投资。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团队此前表示,共有42家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资公司符合香港二次上市的要求。 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共251只,市值约1.71万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科技、消费类行业。瑞幸咖啡(Nasdaq:LK)财务造假事件以来,受到信任危机和《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推出预期的影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纷纷寻求出路。随着网易、京东本月相继登陆港交所,赴港二次上市渐成热潮。 瑞银证券预计,香港股市的流动性充裕,足以接纳这些公司。“假设未来12个月中,42家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平均发行规模为总流通股数的5%,则募集资金总额为270亿美元,约为过去12个月IPO金额(2990亿港元/390亿美元)的70%,或IPO加上二次上市金额(5220亿港元/670亿美元)的40%。” 恒生指数公司近日宣布,最快将于今年9月在恒生指数中添加同股不同权公司以及在港二次上市的大中华区公司。恒生指数公司称,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中概股登陆香港,有关改革也有助于增加指数代表性,并增加相关公司来港的吸引力。 中概股的回归意味着什么 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是今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和香港新股上市仍然继续表现强劲。年内将会有更多的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未来这些中概股或也将在A股上市。“美国出台政策增加中概股赴美上市的不确定性,而香港及内地资本市场改革也为以TMT为主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今年上半年,新证券法的实施,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创板政策、新三板转板政策、创业板注册制相继落地,提振了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心。新业态新行业有效落地,科创板为生物医药、软件信息技术等行业企业的上市提供很好的平台,也为未来改革提供很好的基础。这使得整个资本市场还是比较平稳。如今,科创板正在高速成长,其融资额超越深圳两个板块总额。“我们也期待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实施,推动内地资本市场迈向另一轮的转型。”该人士称,随着新经济企业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地位变得更巩固,而相关的行业投资基金与市场参与者相继崛起,预料市场将会经历价值重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