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6-09
2020-06-09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中国自行车全球畅销的启示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18

    眼下,一场“抢购潮”正在多国上演,抢购的正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5月,俄罗斯自行车销量达到了去年同期的60倍;西班牙增长超过22倍,意大利、英国也都增长了4倍左右;美国销量同比增长了66%-121%……
    有美国进口商表示,早在今年4月底,1000美元以下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几乎已经售罄了,中国的自行车货还没到就已经被订购一空。国内方面,据说许多厂家为应对激增的订单24小时加班加点,但订单仍排到1个月后。
    作为自行车生产大国,再加上货足、价廉、送达快等优势,中国自行车自然成了被抢购的主角。中国自行车畅销全球的情景,其道理如同中国的口罩、呼吸机、医用面罩等抗疫用品源源不断供应全世界一样,凸显出中国制造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而言,“与中国脱钩”的想法不仅不理智,而且也不可行;对中国制造而言,外部的离心力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自己不可走错路,自废“武功”。
    通过疫情期间这些相关产品的畅销,国人应该对中国制造转型或定位进行再认识。曾几何时,“一亿件衬衣换来一架飞机”的贸易秩序让许多人感到心酸,不甘居人之后的心态弥漫。渐渐地,以非常规手段发展和追赶高新产业、甚至冀望“弯道超车”的诉求成了主旋律。这固然是必不可少。因为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空白、且处于随时被美国勒索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突破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建立中国自己全产业链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都十分庞大,这个基础国情决定了无论攀登高端或者突出优势,都必须同步保持和发展全面的产业结构,以此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基础,以全面和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世界最大市场规模的需求、以尽可能广泛的产业类别吸纳庞大人口的就业。这不仅是现实需要,而且也会构成中国经济独特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其必要性通过这场疫情可以清晰看到。比如口罩,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产品,技术含量谈不上,可如果国内产业不具备生产能力、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抗疫口罩一旦依赖进口,将是多么不堪想象。
    正是由于有了全面的基础制造能力的储备,疫情出现后,国内迅速转产,很快形成了抗疫物资生产能力,不仅满足了国内庞大需求,而且还有力支撑外贸。根据海关统计,今年5月份,在全世界疫情蔓延、世界经济几乎窒息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竟然取得了1.4%的增长,这无疑要归功于口罩等抗疫物资。
    通过这场疫情,可以看到,虽然在众多产业中有科技含量高低的区别,但产业类别其实并没有高端低端之区别,任何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都有发展和保持的必要性。在价值链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并非总是取决于技术高低,而是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对我国而言,高科技产业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踏板,但这并不意味着众多基础产业就要被忽视、被边缘化。事实是,高科技产业再发达,类似理发美发、按摩护理等手工服务仍不能没有。以人工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不仅不会随着技术的发达而萎缩,反而会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
    既然第三产业不能缺位,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更是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因为,与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基数相比,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的规模和比重,仍处于有限状态,劳动力结构呈现金字塔结构。在这样的国情下,在产业布局和选择上就必须立足现实,按照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原则发展和保护各个门类的产业,比如其中的对外加工业,不能因为利润微薄而抛弃。“一亿件衬衣换来一架飞机”未必就是辛酸,而是恰当交换。在目前阶段,抛弃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孤立追求中高端产业,如同拽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跳跃一样不切实际。
    这个规律不仅符合中国,就连美国也在重振制造业,其中包括不少早已转包给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不矛盾。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资源的低消耗和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就是实现升级和转型,而不是将这个产业淘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