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6-09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烟火气”与现代城市相融合 |
|
作者:
■刘中才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33 |
|
|
|
|
|
|
在疫后重振过程中,发挥“地摊经济”小商业作用来活跃市民生活、增加大众就业、提振经济活力,不失为一计良策。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政府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证、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给予地摊经济从业者合法地位引发热议。一时间,地摊经济在城市生活的主界面霸屏,各地摆摊儿成为时尚。 “地摊经济”由过去的结构式抵制到今天的合法化经营,大有咸鱼翻身之势。这一理念的渐进式转变,既与疫情冲击后人们急切渴望恢复经济生活和经济重建有关,也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营商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提升有关。 关于地摊经济,两会结束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强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实际上,李克强总理近期曾多次就“地摊经济”发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对成都规范化设置流动商贩摊位,提高就业比率的做法给予肯定。 其实早在今年3月,成都就率先出台《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允许企业和经营者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等前提下,开辟临时占道摊点摊区进行贩卖经营。据统计,截至5月底,成都全市通过设置临时地摊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成都之外,当前全国多地陆续开放地摊经济,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5月底,重庆市南岸区在重庆映像5号步行街拿出1万平方米黄金商业面积,免费提供给低收入者“摆摊”3个月,通过鼓励居民灵活就业,释放“地摊经济”活力。6月2日,郑州下发《关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进一步做好为民造福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夜间经济有序发展市集。6月5日,山东省印发《关于抓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工作的十条措施》,支持夜经济等特色经营方式发展,允许个体商户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临时占道摊点摊区经营,并对依法从事的摆摊经营,豁免办理营业执照。 通过制度支撑地摊经济无疑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现实性意义。政府不仅支持地摊经济融入社会发展轨道,还在管理模式一改过去地摊与城管犹如老鼠和猫的博弈关系,这被认为是地摊经济合法化的前奏。 与此同时,在权衡地摊经济与城市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上,中央文明办也明确要求,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据此,广大民众认为,地摊经济有望实现合法化运作。 地摊经济之所以乘势而上,与当前经济复苏乏力不无关系。毫无疑问,当下的地摊经济是为促进临时性就业、重振低收入者士气而制定的阶段性措施,其中的产出效益不言而喻。问题是,地摊经济能否作为一项长远计划列入经济发展大计进而实现合规性经营是关键之所在。 解决这一问题,制度支撑是前提,社会认可是基础,转变思路是核心。 高楼大厦、万盏霓虹是城市的象征,柴米油盐、凉拖裤袜亦是百姓衣食住行的必备品。地摊经济能否实现合法化经营尚有待于实践检验。当务之急是在盘活地摊经济的同时,找准盲点、打通堵点、瞄准疑点,探索地摊经济规范化经营的合理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地摊经济的烟火气与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相融合,在发展中打造新的城市特色,在管理中释放新的经济活力。将小众化地摊平台与大众化消费需求融于民营商业领域,活跃城市夜经济,助力新式地摊经济高质量发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