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6-05
2020-06-05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努力谱写现代交通新篇章

作者: ■吕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62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置于当前的浙江则含有更均衡更充分发展的意义。今后一段时期,浙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努力在“两个高水平”建设中谱写现代交通新篇章,带动全省均衡充分发展。
    一、进一步发挥铁路和内河水运的作用,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
    浙江现有铁路营业里程2777公里,虽然当前全省铁路无论是复线率、电气化率还是铁路网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浙江省人口密度大,以至于人均拥有铁路长度仅为全国的一半。首先,浙西南一些山区县和海岛舟山至今甚至还未通铁路。连接浙江沿海各主要港口的货运铁路也不足。货运层面,除宁波—舟山港的疏港铁路渐成体系外,其它港口的疏港铁路体系建设才刚起步。相应地,补齐部分山区海岛县市无铁路的短板,解决有无问题,同时加紧构建嘉兴、台州、温州等沿海主要港口各自的疏港铁路体系,这既符合“八八战略”中对浙江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战略要求,也是践行“两山”理论不可或缺的前提;其次,全省现有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铁里程占铁路总运营里程的比重不到四分之一,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鉴于此,应以时速350公里的高标准开辟浙江对接长三角、面向中部省份的高铁新通道,即建设沿海横跨杭州湾直通上海的高铁,谋划杭武、杭衢、甬金、衢丽温等高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地区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浙江河网密布,具有发展内河水运的天然优势。内河水运的最突出特点是利用河道,对环境破坏小,污染少,属于绿色运输,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然而在内河水运方面,目前全省四级及以上内河高等级航道比重不足五分之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省内高等级航道区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浙北。因此,需加快推进内河高标准航道的提升改造,充分挖掘浙南水系瓯江、灵江、飞云江干流的通航潜力,着力发挥水运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的优势,同时结合“五水共治”,高标准开展美丽航道创建,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让每一条航道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大宗货物的运输、临河产业和低碳绿色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导,积极推进浙江新型城镇化
    以地铁、市域铁路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较普通公交车具有运量大、占地少、污染轻、快速、准时、舒适等众多优势,是今后城乡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五年以来,浙江的轨道交通建设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与广东、江苏等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运营线路里程短、结构单一的问题。这是因为城市群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加剧,城市交通区域化和区域交通城市化的特征交替显现。因此,浙江应围绕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加大力度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构建以“都市区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城市地铁”为基本形态的多层次、立体式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并把握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公路、铁路、航空等其它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城市内外交通高效换乘;二是尽量采用TOD(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推动轨道交通上城下乡,同时通过土地开发反哺轨道交通建设,互为依托,滚动推进,既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又能引导人们“人随路走”,从根本上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现象,激活城郊和农村的繁荣。
    改革开放后,浙江兴起形成一县一品乃至一镇一品的块状产业布局特色,逐渐形成相对发达的县域经济。科学谋划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但高度契合“八八战略”的要求,也为浙江迈向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提供硬件支撑。
    三、巩固和提升农村交通质量,进一步缩小浙江城乡差距
    2019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1,比上年同期缩小0.03,比全国平均低0.63,并连续七年呈缩小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7年,浙江就提前三年实现建制村客车“村村通”。显然,浙江长期保持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省份,与全省农村交通的改善是分不开的。
    农村交通的主体是公路。就当下的浙江而言,过去农村公路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缩小全省的城乡差距,还有一些突出的短板亟待补齐。这里关键是要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指导方针,把解决农村道路的工作重心从“增量”逐渐转移到“提质”,从“重建轻养”转为“建养并重”。一是侧重提升农村低等级公路及等外公路,聚焦断头路、盲肠路、瓶颈路等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参照借鉴高速公路的服务设施,结合农村道路的特点和实际,除了传统的停车休憩和基本公共服务外,还应提供观景、急救、充电等服务,布局诸如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设施,提升道路服务水平;三是重点提升农村货运物流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物流中的作用,探索发展城乡货运公交、农村物流班车、小件快递等新业态,形成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农村货运体系;四是突出“四好农村路”的内涵和精髓,要更加重视护路和养路工作,以修路护路打通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的畅途脉络,又以金山银山反哺护路养路工作,渐成良性循环。改善提升农村交通,应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发展提升农村交通,因为这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更是凝聚民心,厚植党和政府在农村执政根基的客观要求。
    交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造成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源之一。浙江作为全国首个现代化交通示范区,在今年4月17日全省全面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上再次从交通起笔破题,以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先行引领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所以,浙江“交通强省”,这既是塑造一批骨干脉络去拓展新空间的宏伟工程,也是一项铺开毛细血管,润物无声地惠及每个人的民生福祉,其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唯有如此,浙江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