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5-26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双决战”铸就“万企帮万村”金字招牌 |
|
作者:
■翁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088 |
|
|
|
|
|
|
位处秦巴连片贫困山区核心腹地的安康市汉滨区近年“冒出”了一股新生力量,以其独特的担当和情怀,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在广袤而又贫瘠的3652平方公里土地上,落下深深地烙印。四年来,近300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全区231个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累计投入产业、就业、捐赠等各类帮扶资金逾2亿元,促使两万群众如期脱贫。在2020年战“疫”和战“贫”的双决战中快速切换角色,跳动在“暂停键”“重启键”“快进键”之间,奏响了一曲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的时代乐章。 找差距秉承初心奋当先 陕西省脱贫看汉滨。231个贫困村1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让接下“军令状”的“指战员们”手里捏了一把汗,全民动员,全力攻坚,除了“八办两组”,除了“三大帮扶体系”,除了投身一线的数千名党员干部,还有一支叫得响、拉得出、扛得住、不落步的红色民企队伍…… 在主战场上,汉滨区工商联以新工商、新丝路、新联盟的“三新”理念和"12345"工作目标,引导民营企业尽锐出战,夺寨攻营。2016年组织45家企业帮扶45个贫困村,2017年36家企业帮扶36个贫困村,2018年对剩余150个贫困村全部安排了企业对接,确保了全区231个贫困村的结对帮扶全覆盖。 民企帮扶有优势也有劣势,最大的先天不足就是规模小。重点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促进企业、农户、市场三方有机链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资源盘活。阳晨公司发展“畜、沼、园”低碳循环经济,承担江北办、流水镇、晏坝镇、坝河镇的30个村1050户4225人的精准扶贫任务。汉水韵茶业公司与农户互助式发展,成就了“陕茶1号”现代农业品牌。 在无倾斜政策惠及、无大型项目支撑、无优先效益驱动的后天环境里,民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特别是在最吃紧的2019年,汉滨区工商联号召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竭尽全力助阵打赢脱贫攻坚战,90家企业主动请缨,叠加帮扶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75个特困村。企业小了,就抱团以商会的名义捆绑式帮扶,瀛湖商会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产业项目11个,基础设施16处;流水商会做好企业、产业、帮扶对象“三落实”,促进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余元;女企商会爱心倾注帮困济贫,在汉滨的山山卯卯留下她们绚丽的身影;恒口商会跨区域资助困难大学生,助推新民风建设;新生代商会注重亲情结对、亲情帮扶、亲情脱贫;大河商会变“输血”为“造血”,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上了自强之路。 补短板牵手共赢搭桥梁 民企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既是一种情怀、又是一种担当,同样也是一种机遇。吉河商会会长、绿景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建成被安排对口帮扶瀛湖镇沙沟村、桂花、新建三个村。 他初到这里,车颠簸差不多三、四个小时,眼前的贫困让他倒吸一口凉气,青壮年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几乎都是劳力欠缺的贫困户,他的主业是搞建筑的,叫“三留守”到工地干活似乎不现实,靠“慰问式”资助也不长久……他接过老乡递过的一缸俨茶,抬头看了四周荒芜的土地,眼睛一亮,决定建茶园、兴产业,在群众的家门口开辟一条致富的路子。 经过几年的努力,撂荒的土地变成“金疙瘩”,他的公司在三个贫困村建起3000亩有机富硒茶园,建成15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一座,引进标准化生产线3条,年生产能力达百余吨,带动280余户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近2000元,开发的秦萃香毫品牌,荣获北京第四届亚太茶叶博览会金奖。同时,绿景公司发挥自身优势,投入片区移民安置点建设,让昔日住在土墙石板房的农户,搬进了水电讯入户的“小洋楼”,如今,家家户户明窗净几,厨卫齐全,有客厅有沙发,过上了深山里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巴山的云,秦岭的雾,瀛湖的水,恩赐给安康这片含有硒元素的神奇树叶。时值采茶季节,沙沟村召开了全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并对产业基地授牌表彰。此举受到了各方肯定,被赞誉为全省工商联系统“万企帮万村”工作探索创新迈出的第一步。 辛勤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安康市汉滨区阳晨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全国“万企帮万村”行动先进企业称号;汉水中药材、九星建筑、民荣实业、越泽农业、星希望实业、周林生态农业等6家企业获得全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表彰;贴心服务企业的汉滨区工商联机关,2019年被全国工商联授予“五好”先进集体。 促提升逆势而为显担当 由“助战队”变“主力军”,汉滨民企置身处地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双决战”,彰显了初心铭记、使命在肩的政治担当。 在双龙镇,几位80后的小伙子,有的搞养殖、有的种药材、有的建猕猴桃园,更有更多的建茶园、办茶厂、做茶事。辞掉国企高管工作回乡创业的谢贤丙,就是这样一位带领乡亲们致富好榜样。他倾力打造的东乡茶园,不仅解决了42户105人贫困户就业问题,还成了汉滨美丽乡村游的坐标,被评为陕西“十佳观光休闲茶园”。园子里务工的李友鹏,父母有病下不了地,媳妇在家顾老还要照料两个年幼的孩子,全家担子压在他一个身上,出门打工担心家里,在家又没有收入,年纪不大,愁得满头白发。“三变改革”让他喜从天降,承包地流转给企业,不仅每年可以收“租子”,还可以在园区干活挣工资。以往是自己土地自己种,一天到晚耗在地里头,刨去种子化肥农药,最后收成几乎为零。如今统一耕种、统一管护、统一经营,还按股分红,在家门口赚钱,三层受益,三全其美。 机器轰鸣、产品速成、装箱打码、有序不紊……带口罩的工人师傅们忙碌穿梭在流水线上。这是近日安康市汉滨区工商联赴恒口示范区调研看到的一幕。 恒口一、二、三产业复工复产率分别达到90%、80%、70%,民营企业跑出了复工复产的“加速度”。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恒口商会大厦在建工程、恒圣兴隆玻璃、汉江燃气、天宝印务等生产一线,实地了解民营企业复产复工情况,同时走访恒大幼儿园,调研疫情防控和“复课”准备情况。“将良性资产变现”是解决企业资金流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参加调研的长安银行负责人对民企的“突围”自救及瞅准网上下单、不接触交易的做法,大加赞赏。 春日的大石山,王道东手机里吟唱的《山楂树之恋》,似乎倾诉他在这片故土6年的守望。他种过地、当过兵、下过海,在外闯荡了二十多年。回到家乡看见仍困在山沟沟的乡里乡亲和荒芜一片的熟悉土地,心酸地落下了眼泪。 2014年,王道东牵头成立了农民合作社,流转村里荒坡地500余亩,带着乡亲们抡起锄头,甩开膀子,开荒辟地,硬是在石头疙瘩的山梁上开挖了一条2.2公里长的毛路,并翻挖了492亩的坡地,建起了山楂园。选苗、栽种、浇灌、除草、灭虫、减枝……从外地引进的苗木很快就“服了”水土。去年,山楂园挂了果。“这个村43户155人在山楂园区务工脱了贫,户均增收2000元。”他盖了一间加工厂,加工了10顿干山楂卖给了当地药商。“下一步,再流转一些土地,将栽种面积扩大到千亩。”10年盛果,一棵树可挂果一、两百斤,每斤鲜果3元,栽的就是“摇钱树”。平时不善言辞的壮汉,说起他爱恋的山楂树,滔滔不绝。 督导民营企业“双复”工作的马婷婷颇有感触:“从脱贫一线到抗疫一线、再到复工复产,民营企业始终走在最前沿,肩负了历史使命,彰显了红色担当,打造了富有汉滨特色的‘万企帮万村’品牌,在家乡的沃土上种下了‘初心’,交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从满天开花式的帮扶到项目帮扶,民企在支持“三农”中尝到了甜头,他们励志要把这甜蜜事业继续做下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