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5-24
2020-05-2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如何让“消费券”更好促消费

——代表委员如是说

作者: ■本报记者童芬芬朱永康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59
    
    疫情之下,实体商业深受重创。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促消费”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与探讨的重要话题。多位代表委员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在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复工复产已全面展开,而消费尚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发放消费券已然成为各地激活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下,这一措施能否作为长期政策杠杆?
    “消费券作为消费能力衰退时施用的经济政策工具,在刺激消费上往往立竿见影,短期内就能达到消费、投资和生产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全国人大代表、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董事长潘保春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为促进消费复苏,五一小长假期间发放了1亿元消费券补贴,通过线上线下充分联动以及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的形式,在加快推进消费升级、企业销售的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取得了良好成效。
    疫情暴发之后,消费市场低迷,为了提振经济,全国多地通过发放“消费券”形式来激活消费市场。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全国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190多亿元消费券。3月份以来,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通过支付宝发放了数字消费券。每1元支付宝消费券平均直接拉动8元消费。
    “窥一斑而知全豹,完善的移动支付O2O体系,构建了我国独特的消费券模式:发放更便利,在更大程度上做到了普惠和平衡。在当前外需持续疲软、内需有待提振的形势之下,推动并加快消费券发放,不失为扩大消费的一个有效举措。”潘保春说。
    以消费券“券动”消费,这一举措是短期应急手段,还是应作为长期政策杠杆?全国政协委员、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消费券效果已得到认可,但通过政府单一出资发放消费券并非长久之计,财政压力较大。建议将短期的应急手段转为长期的政策杠杆,模式由政府单一出资转为政府拉动、企业等多方参与,让消费券成为下一步复工复产、拉动消费的重要措施。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注意到有不少委员呼吁将应发放消费券作为长期政策,但同时也有代表委员对此有不同看法。潘保春告诉记者,从五一期间各地消费券的发放成效来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回暖,但作为一种短期应急性经济政策,消费券只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居民消费,不应作为长期政策杠杆。“仅靠发放消费券来提升民众消费意愿,作用有限,各地应该进一步加快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建设,快速使各大商圈及品牌商家与各个群体、各式场景、各类产品建立连接,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助力各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致力提升居民的中长期消费能力。”
    潘保春表示,如果要将消费券发放作为长期政策,政府最好不要既是市场主体,又是市场秩序管理者,应该尽最大可能维持公平的市场准入。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则建议,政府和互联网平台联合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研究,帮助消费券的政策设计和制定。“疫情之下,发放消费券产生的效果显著,但消费券能否长期使用,仍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
    消费券可以快速提振消费,其效果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在发放形式上仍待优化。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认为,消费券可能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各地政府促消费的常用手段,应该寻求最优的发放方式,让政府财政资金达到最好的效果。“杭州联合支付宝创建的消费券发放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目前较为成功的方式。目前部分地区发放消费券规模过小、活动时间短,拉动效应难以持续,居民感受不明显,建议各地参照‘杭州模式’,因地制宜、多批次、常态化发放消费券,推动疫后消费尽快复苏。此外,财政资金的安全也是消费券发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可选择实名制、风控体系健全、技术能力突出且人群和商家覆盖广泛的平台。”
    周桐宇建议,随着商家逐渐产生对消费券的运营意识,越来越多的商家愿意主动发放消费券。但是为保障大小企业乃至街边小店都能安全、高效地发放,选择合适的发放平台至关重要。建议政府重点考虑平台规模大、实名度高、风控体系完善、商家资源丰富、用户基础广泛的综合类平台,甚至可在发放中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发放核销透明、公正。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