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5-24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感悟“人民至上”的深意 |
|
作者:
■本报记者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99 |
|
|
|
|
|
|
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这是总书记连续第三年与内蒙古代表亲切交流,也是他今年两会首次下团组。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每年两会,总书记下团组讲话都别具深意。去年两会在内蒙古代表团,总书记重点讲到了生态文明。今年两会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了两个多月召开,注定是不一样的两会。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表达,这既表明了信仰与决心,更意味着激励与鞭策。 何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回想几个月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经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院长罗杰认为,湖北省累计救治了3600多位80岁以上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患者,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每一个生命,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就是在践行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谈到“生命至上”。报告谈及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时,提到“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谈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报告强调“坚持生命至上”。“生命至上”,让人深为感动,也获得了代表与委员们的热烈掌声。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与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先后两次全体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与逝世同胞默哀,都一再表明“生命至上”,既是庄严的宣示,更意味着共同的信仰。 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总书记曾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教育、养老、就医与就业等民生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无不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福祉与民生导向。如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扩大高校面对农村与贫困地区招生规模;促就业措施要应出尽出;基本的民生底线坚决兜牢等等。 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心怀人民,方能不负人民;也只有不负人民,方能赢得民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实到造福于民的行动实践当中。两会前夕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造福人民、方得民心。不负人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内蒙古代表团,总书记再次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这既是亲切的嘱托,更是深切的期望。 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至上”,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又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面对挑战,唯有心怀人民,方能不负人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