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5-15
2020-05-15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疫情之下消费金融利差收窄

长期看,政策鼓励或将带动2020年消费金融ABS放量

作者: ■本报记者董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818
    “消费金融的利差越来越窄了。”某股份制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称。
    记者从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业绩报告中发现,多家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其中,苏宁消费金融最为严重,净利润较上一年负增长77.69%。
    据光大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0年,居民贷款减少4133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大幅减少4504亿元,为连续两个月负增长。微众银行消费贷款“微粒贷”去年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在2018年已经下降近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2019年又下降了1.84个百分点;户均利润贡献不到20元。
    业内人士表示,从2020年的金融数据表现可以看出,疫情对经济负面冲击以及逆周期调节与定向支持力度加大导致消费金融公司利润空间正在逐渐收窄。
    业绩负增长资产扩表趋缓
    多家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净利润负增长,苏宁消费金融和晋商消费金融2019年分别实现净利润0.1亿元和0.52亿元,较上年分别负增长77.69%和36.30%。另外,华融消费金融税前利润为净亏损2.631亿元。中银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分别较上年负增长14.71%和40.72%。此外,捷信去年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的增长速度,相对于2018年均出现负增长。
    疫情之下,银行消费金融主战场信用卡行业也遭受重创。一季度末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同比增加,且信用卡消费金额不同程度下滑,已在多家银行一季度业绩分析处显现。这是由于一方面,旅游、餐饮、购物等消费场景大幅减少,导致信用卡开卡量和交易量低迷;另一方面,部分持卡人现金流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紧绷,还款能力和意愿下降,信用卡催收暂缓、逾期率短时间被推高。
    对于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情况,多位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坦言,疫情对盈利造成负面冲击已是既定事实。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也称,疫情影响下,势必会对较依赖场景运营的消费金融企业带来一定影响,消费金融机构的业务开拓、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方面会受到挑战。
    天风证券称,经济上行时,不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均变好,经济下行时,客户资质差的机构资产质量恶化更显著。此次受到疫情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短期承压更明显。
    此外,央行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总余额分别为25.05万亿、31.52万亿、39万亿和43.97万亿元;而同期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总余额增速依次递减为32.19%、25.83%、23.73%、12.74%。
    由此可以看出,与2018年相比,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负增长范围扩大。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苏宁消金以外,还有中银消金-9.15%;海尔消金-13%;华融消金-37.34%。同时,持牌消费金融行业内超半数公司增速不及去年。
    产品同质化严重
    业内人士称,消费金融市场拥有鲜明特色的产品较少,在产品种类、业务模式、目标用户的等方面同质化严重,同一市场细分领域竞争激烈。
    产品同质化方面: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以信用卡、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为主,消费金融公司等则以现金贷、循环贷和消费分期为主,各互联网电商平台主要提供现金贷或分期产品。现金贷和消费分期是最常见的两种消费金融产品,也有一些创新的产品,比如消费信托、消费信用保险等,但是占比很小。总体而言,消费金融市场上主要的产品是现金贷和基于不同场景的分期产品,同质化现象颇为明显。
    业务同质化方面:无论是银行信用卡业务还是消费金融、小贷公司以及互联网机构,从其业务形式上看,本质上与银行传统信贷并无差别,通过将资金供需双方进行匹配,以此获得手续收入和资金利息收入。而从业务的具体操作上来看,从线上线下获客到产品申请审批流程再到贷后管理,各家公司大致都遵循了同样的流程,采用了相类似的金融科技技术。而体现各家公司差异的地方大多在客户体验上。
    目标用户同质化:优质的客户群体是各家消费金融公司争夺的焦点,然而征信覆盖、信用记录良好的客群毕竟是少数。尤其是监管划定24%红线后,以往消费金融公司以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能将用户群体扩大到低信用人群,如今客户群体进一步收窄,客户争夺将更加激烈。另外消费金融公司虽然积极拓展消费场景,但以3C、家装为代表的成熟场景竞争已趋白热化,新场景的拓展面临着了解新的客户群体以及合作商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政策利好带动消费金融ABS放量
    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2020年消费贷和信用卡短期承压明显,但中长期来看,随着国内复工复产加快,消费开始恢复,资产质量有可能好转。
    消费驱动时代,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崛起。消费金融ABS是以消费金融类资产为基础资产,通过产品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的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可分为三类:商业银行提供的房贷、车贷、消费贷、信用卡分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商品贷、现金贷;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费贷、小额贷款等。
    据了解,2017年以花呗为首的消费金融ABS高速增长,年底遭遇强监管。业内人士称,由于2017年发行方有大量融资需求,资金方对消金ABS的热情也很高,消费金融ABS得以高速增长。此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消费金融ABS产品发行出现大幅下跌。疫情期间消费金融ABS逾期指标均恶化,消费金融公司短期受到负面影响。
    然而,从长期看,受到政策利好、消费渗透率及杠杆率低等因素,给未来消费金融ABS带来利好空间。
    据了解,首先,我国居民消费贷款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不包括房贷)市场渗透率为22.36%,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渗透率。随着居民消费观念超前转变,新生消费力量崛起,消费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个人信贷的不断发展和消费场景的不断延伸将为消费金融ABS提供充足和丰富的基础资产。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仍处于国际较低水平,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2019年3月末,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3.1%,离美国75%的居民杠杆率水平、发达经济体72%的平均杠杆率水平差距较大。
    其次,3-4亿传统金融难以有效服务的长尾用户,是消费金融服务下沉市场、进行消费场景拓展的重要客户群体。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这些用户的借款资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需求充分释放,将逐渐成为消费金融的优质目标客户。
    此外,金融科技大幅提升了消费金融公司的金融服务效率、风控水平、客户体验等。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不断发展,将继续释放消费金融行业潜力,为消费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革新力量。业务环节层面,从获客、风控,到贷后、催收、客服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智能化的选项,如智能获客、智能风控、智能催收和智能客服等。机构预计,政策鼓励及消费驱动将带动2020年消费金融ABS持续放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