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5-15
2020-05-15 第06版:六版 【字体】大 |默认 |
店面布局如雨后春笋应时而出 “全时”倒闭缘起金融业务爆雷

便利店行业依旧是朝阳产业

作者: ■本报记者蔡杨杨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01

    近日,北京Ourhours全时便利店发布停止营业告知函称:“全时便利店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点0分经营进行调整。”
    5月13日,针对全时便利店关闭北京区域门店一事,全时运营方北京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再发布告知函,称因疫情影响严重被迫进行战略调整,便利店业务将整合优化,引入战略合作。根据告知函,全时便利店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点0分进行经营调整,关店之前将对直营店全场商品进行6折销售(不含香烟、卡购产品)。
    所有商品6折甩卖、母公司资金链断裂、5月20日北京所有门店停业……记者走访多家全时便利店发现,公告已然引发抢购潮,店内挤满了购物者,货架上的商品已不多,不少货架被清空。
    曾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便利店全时,继2019年“解体分拆”后,如今再度陷入泥淖。
    一路高歌猛进
    全时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本土企业全时集团旗下品牌,包括全时便利、全时生活两大业态,实际控股方为北京复华控股有限公司。据了解,全时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复华。
    工商信息显示,复华控股成立于2013年,主营业务文旅地产。复华业务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实业资本(如全时便利店、地球港业务),另一个是金融资本(包括瀚亚资本、复华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复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复华基本依靠旗下P2P、私募等高杠杆自融方式输血。截至2017年,其总资产规模逾千亿元,企业员工约10000余人。
    2015年,全时便利店正式展开全国布局,天津、武汉、成都、广州、深圳分公司陆续成立,同时全面启动IPO计划,根据国际知名PE公司最新测算,彼时,全时便利店整体市场估值达15亿元。当年,全时门店数量达到150家,并公布“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计划。
    在资本的加持下,全时便利店一直追求高速发展、快速开店。2017年,全时便利店推出“百城百万”计划,即耗资百亿元,5年进驻100城,覆盖100万个终端。全时总裁张云根曾对媒体表示,全时是一家租金和员工成本居高不下的“超重资产”公司,单店投资规模超过150万元。
    一家全时便利店的员工告诉本报记者,全时便利店停止营业是母公司资金链断裂所致。据媒体报道,全时便利店已经通知此前合作的几大供应商,暂停继续向其供货,而对于此前合作还未到货款账期的,全时也并未给供应商结算货款。
    两度生死存亡
    一路高歌猛进,岂料结局突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时两度经历生死存亡。
    2018年11月,全时母公司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被曝出遭遇P2P爆雷事件,导致全时资金链断裂。复华旗下“海象理财”平台牵涉7万多名投资者、近40亿元资金存量,紧接着旗下瀚亚资本销售的14只基金发布延期公告。顷刻间,千亿级的文旅帝国灰飞烟灭。
    受此影响,“百城百万”计划搁浅,全时便利店更是深陷裁员欠薪、拖欠供应商账款、严重缺货等负面传闻,数次被曝公司在等待“接盘侠”。仅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全时便利店在北京关店约90家。
    2019年2月,全时通过“解体分拆”的方式结束品牌运营。北京、成都、天津、廊坊四个城市约500家便利店门店由山海蓝图收购;华东、重庆地区的90余家门店则由罗森便利店接手,包括门店、设备、商品,以及部分自愿加入的员工。
    北京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是山图集团旗下企业。目前拥有全时便利店门店数量500家,员工2500人。
    山海蓝图接手后,对全时的商品采购、门店经营、物流配送、财务支持、系统软件支持等方面都有所升级。曾一度三店同开,宣告全时已走出困境、再次出发。今年4月,全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宣布小程序上线,试图探索类似“前置仓”、纯电商店铺“的新店铺类型。
    便利店回归本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便利店行业。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便利店行业取得了高速发展。2016年,有了无人货架、自助收银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便利店在O2O的余温下迎来了风口,各大资本竞相涌入新零售赛道跑马圈地,便利蜂、见福、邻家、每一天等多家便利店获得巨额融资。便利店一时之间在中国遍地开花。
    众多互联网巨头也不甘示弱,纷纷试水便利店,2017年4月,刘强东率先提出要在5年内开设100万家京东便利店;9月,阿里宣布要在1年内开设1万家“天猫小店”;12月,苏宁发布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计划未来三年拓展2万家苏宁小店。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自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业融资已达330余次,融资近350亿元。2019年投资事件为37起,融资金额达62.31亿元。2019年,便利店业态在资本市场上遭遇降温,便利店行业投融资整体回落。
    当便利店经营者们发现,只有增加自己的店铺密度才有可能增加连锁品牌的收入,也就是规模大、估值高才能带来高融资,中国便利店行业便走上了一条疯狂发展、盲目扩张的道路。或许疫情是压死全时便利店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便利店的核心应该是便利。开店速度和科技加持,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便利店最关键的因素。
    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夫将便利店称作“生活基础设施”。对于便利店来说,销售的是便利。虽然没有街边杂货铺的价格低廉,也比不了电子商务平台的量大从优,但是便利店对人们而言却有着最方便、最快捷的便利。
    目前,国内便利店的竞争格局主要由日资便利店、本土便利店和新零售便利店3种类型。日资便利店以7-Eleven、全家、罗森为代表,具备成熟的便利店运营体系及鲜食开发供应链;本土便利店以中石油昆仑好客、中石化易捷、美宜家为代表,更深谙中国国情与消费文化;新零售便利店以苏宁小店、便利蜂为代表,主要特色是科技驱动业务创新。
    疫情无疑加速了便利店行业的洗牌,春天已经来了,但是个别企业在黎明前已经死去。全时便利店的教训足够发人深省:相较于扩张规模,对于便利店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稳扎稳打、实现自我造血,小而美、小而精。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