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5-15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环保产业混改“变局”观察 |
生态环境业20家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 |
作者:
■本报记者张粲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07 |
|
|
|
|
|
|
今年3月,国祯集团向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国祯环保15%股份和6.26%的股份表决权。中节能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去年底,由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主办的2019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发布数据,截至2019年11月,95家央企涉足生态环境产业的已有53家。自2018年初以来,已有约20家民营环保上市公司发生了控制权变更。 目前,中国有5万多家环保企业,其中约95%是民营企业,但环保产业投资规模大、期限长、收益率相对较低,给民营企业深度长线参与带来一定困难。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根据预测,今年中国的环保行业总产值将接近10万亿元。随着环保企业混改进程持续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新秩序、新生态正在形成,绿色产业在很多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加速“领跑”。 宏观环境:PPP热潮退却 今年3月,顺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废标(流标)公告发布,原因是投标单位不足3家。两年前很多环保企业不惜低价中标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如今却鲜有企业问津。 事实上,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在国家去杠杆、银根收缩的背景下,PPP的热潮就已开始退却。2017年底,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纠正PPP泛化滥用现象,进一步规范PPP项目运作。2018年3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PPP项目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借不到款、借款发放延后等问题频频出现,PPP项目出现施工停滞、放缓现象。 此前,为降低财务报表债务比例、优化经营性现金流,从2016年开始,环保民营企业曾热衷于参加PPP项目。由于环保项目的周期动辄10年、15年,这轮PPP整顿和去杠杆使环保民营企业的资金链陡然紧张。 2019年6月,盛运环保曾一次性终止了5个PPP项目。公司给出的解释便是“部分已签署的PPP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无独有偶,碧水源、三聚环保等民企都因过多参与PPP项目而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状况。 除了融资变难,多数环保民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还存在较多的股票质押情况,市值大幅下滑进一步引发股票质押风险。民营企业不仅短期资金压力增大,同时面临长期持续发展的难题。 在这一轮PPP民营企业遭遇的危机中,由综合实力更强的主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成为可行甚至是必要的方式。于是,很多国有企业扮演了“救火队”的角色,通过受让控股权或战略投资的方式,纷纷入股民企。 微观主体:战略定位有待明晰 凯迪生态是一家老牌电力上市公司,一度是国内“生物质发电”的龙头企业。然而,由于坚持激进的发展战略,财务风险越来越突出,2018年底,公司资金链断裂,陷入流动性危机之中。 东方园林是我国园林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过去主要以园林绿化文旅类项目为主。近年来,由于承接了较多地处偏远的PPP类项目,企业资金被大量占用,甚至拖累了原有污水处理板块。2019年下半年,北京朝阳区国资委进驻,企业实际控制人变更。 像凯迪生态、东方园林这样因自身经营陷入困境的民企并不在少数。部分环保民企多元化发展,环保仅为其众多业务板块之一。由于发展过于激进,战略定位不明,非环保业务板块拖累了环保板块增长。 环保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期长等特点。在项目建成后,长期稳定收入需要依靠较高的管理水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运营经验,导致项目完工后的企业收入和利润达不到预期水平。这是民企风险频发的另一个原因。 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几年,我国环境治理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以水污染防治为例,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率就已达到较高水平。此后,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形式从水厂建设转为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这种模式设计面更广,项目投资额更大,又缺少稳定的收费来源,令很多民企望而却步。 环保细分领域趋于饱和,剩余市场空间越来越少,环保民营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国资入股民企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还为民企带来更多资源,补齐了现有商业模式中的短板,甚至加快了整个环保行业“优胜劣汰”,让更有实力的企业存活下来。 提质增效:环保企业何去何从 随着我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条不紊进行,环保产业也在逐渐复苏。很多地方已计划开展新的环保项目,并配套优惠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领域。 目前,云南、河南、福建、四川、陕西、河北、重庆的投资项目计划已经出台,总投资规模接近25万亿元,其中1.58万亿元归属环保产业。例如,浙江省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工程包达261个,总投资8952亿元。 完成混改、焕然一新的环保企业下一步如何布局?在业内看来,民企应找准定位,提质增效,探索出更适应产业趋势的发展模式。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境治理肯定不是投资性产业,也不是基建工程类产业,它是技术服务型产业。 回归服务本质是环保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比较受关注的污水处理、固废处理领域为例,在水处理领域,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渤海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不断推进;在固废处理领域,固废及危废专项行动、垃圾分类等举措倒逼企业驶入专业正轨。 环境标准逐步提高,环保需求不断释放,环保企业亟需转型升级,走向更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回归环境治理的服务本质。 目前,我国的环保企业仍以小微企业为主,数量占比达70.58%左右,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则分别为3.58%、23.47%。 在这一轮混改、整合浪潮之后,优秀的环保企业会生存下来,并转危为机,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疫情全面缓解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例会大幅增加,环保产业会更加健康、蓬勃发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