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4-10
2020-04-10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指望“报复性消费”不如创造消费条件

作者: ■刘天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92

    清明节期间,北京各大商场停车场爆满、客流明显增加,这不禁让有的媒体感叹“报复性消费已来”。但与此同时,各大平台调查显示,多数网友选择了“不会报复性消费”,甚至悄然转变了生活方式,从“囤货”转向“清仓”,从追随潮流转向“极简”。
    近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也迎来了一个消费的“小阳春”。事实也证明,无论是餐馆、景区、茶楼,还是商场、超市、健身馆,都出现了一些“报复性消费”场面。这对提振消费信心,拉动经济,无疑是利好消息。
    然而,正像近日新快报在微博发起的一项1799人参与的调查显示的那样,选择“会,有钱任性憋太久了”选项的只有123人,只占不足7%,选择“不会”和“想,但首先得有报复性收入的人”共计1412人,占78%,其余则为“和平常一样”。其他媒体平台的调查也大致如此。可见,多数人并不认可“报复性消费”。
    而且,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也有了悄然改变。疫情下,人们对人性中的诚实善良、勇敢正直等,也逐渐转化为像医务人员或其他默默奋战在抗疫战场上的“无欲无求”的人们一样,逐渐从权力、财富、名气转向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因此,在“报复性消费”上,跟风的盲目者减少,理性消费者增多。甚至原来大手大脚花钱的不少年轻人,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报复性消费”属于短期消费的反弹,而消费通常是指长期稳定的行为。对更多人来说,消费是按照收入进行的,因此,在任何状况下,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是恢复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欲望的根本。当前,报复性消费确实出现一些苗头,但只有更多藏富于民,才能做到持久。所以,指望“报复性消费”不如创造消费条件,何况,“最短的时间花最多的钱”并非适合所有消费领域,如一天到餐馆吃8顿饭就无法做到。
    可见,绝不能坐等报复性消费自然到来,还是要创造消费条件。消费需要刺激,短期释放仅是表象,中长期消费还要靠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支撑。想让消费拉动经济,还需要加快复产复工进程,在提高劳动者就业和收入上再发力,人们才能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才敢放开消费,由此形成一个消费的良性循环。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