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3-05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不惧风雨 笃定前行 |
|
作者:
■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27 |
|
|
|
|
|
|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关乎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也攸关世界经济发展稳定大局。然而,在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为夺取“双胜利”奋进之时,西方个别人和媒体却借机炒作,有的在病毒来源上做文章,炮制出形形色色的阴谋论;有的污蔑中方抗疫努力,抹黑中国政治制度;有的肆意夸大疫情带来的影响,唱衰中国经济。这样的论调是苍白的,也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诚然,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短期内不可避免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这一影响是暂时的、可控的。对此不能一叶障目,看不到全局,看不清大势,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增强信心、笃定前行。 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从何而来?从我们的自信和底气中来,从我们对历史与现实、时与势、破与立的思考与把握中来! 制度优势是我们信心的源泉。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激流险滩。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再到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从来不惧狂风骤雨,不畏千难万险,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中国人民追求美好未来的脚步。而究其根本就在于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面对此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以“一盘棋”“一条心”的整体思路,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防线”,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连日来,除湖北以外地区的确诊患者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不断拓展。 暖心政策助力企业发展。企业作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发展活力是经济的重要晴雨表。谈及疫情影响,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为组织动员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自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负担、保障企业用工、强化公共服务等一揽子政策,其中如阶段性的减免社保缴费、企业债券发行全面施行注册制还属前所未有。目前来看,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已经初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78.9%,其中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达到85.6%,“世界工厂”机声隆隆。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因疫情而蛰伏的大量消费潜力和生产动能就会激发出来,补偿性反弹增长已是必然之势。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世界第二大的服务贸易大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和配套最齐备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供应链上占据枢纽地位。近期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逼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国力继续增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再加之14亿人口、近2亿高等教育人才、4亿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的庞大市场和规模效应,中国将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正所谓“船大好顶浪”,这一笔笔沉甸甸数据背后,足可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韧性、潜力、活力以及中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次疫情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转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方向正在浮现。抗击疫情期间,从线下零售企业及时调整战略加速拓展线上业务,到制造企业快速调整生产线生产防疫物资,再到因疫情而暂时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和用工紧缺企业以“共享员工”形式自救,不少企业展示了其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创造活力。与此同时,全民抗疫也催生了很多新业态、新模式,“无接触配送”、远程教育、云办公等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可以预期,未来5G通信、云计算、无人配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行业将加快发展,成为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疫情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更阻挡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只要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中国号航船定能扬帆远航,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