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2-2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
|
作者:
■张连起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86 |
|
|
|
|
|
|
内容摘要: 针对疫情对制造业、服务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冲击较大的情况,应推出一批精准周延、有效管用的措施,激活蛰伏的潜能。纾困政策在管用而不在多。应加大企稳岗政策力度,尽快扩大包括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储备体系相关的有效投资,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 疫情防控与实现经济社会目标任务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抗击疫情,关系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确保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锚定发展,既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任务,也是为抗“疫”前线提供充足弹药和物质保障。两项有机统一,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我们确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暂时性、阶段性,是可控的,但也应充分估计和及时应对短期负面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制造业的压力来自现金流不足、工资成本刚性、银行贷款到期、产业链断裂、合同违约以及坏账增加。一旦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能否持续经营和裁员问题就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选项。现在,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要求我们不失时机抓好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 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一场艰巨战役,更是一次历史大考。针对疫情对制造业、服务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冲击较大的情况,应推出一批精准周延、有效管用的措施,激活蛰伏的潜能。除了确保已出台的重点保障企业专项贷款财政贴息、社保费“减免缓”、成本扣除、亏损结转等政策落地见效外,还应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纾困,对已出台政策实施绩效评价,动态调整。纾困政策在管用而不在多。应加大企稳岗政策力度,尽快扩大包括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储备体系相关的有效投资,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 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是答好考卷的关键。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保持合理适度财政支出强度;另一方面要优化资金配置和结构、提高使用效率。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确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必须坚持节用裕民、惠民利企,在结构调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质”要求和“增效”导向,把有限财政资源的好钢用到刀刃上。换言之,切实发挥内涵式财政政策对收官之年、战疫之年的战略支撑作用。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答好考卷的核心要义所在。围绕民生大事急事难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是积极财政政策的聚焦点。当前,就业形势稳中承压,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加强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和国家储备体系建设是答好考卷的“加分项”。一是落实医院、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应急工作规范,明确应急响应、现场组织、工作流程、处置措施等标准操作规范和流程(SOP)。二是加大政府对传染病专科医院、应急医疗人才、设备经费的投入与支持。进一步健全急救人才引进和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三是建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强化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动态管理,健全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建议成立中央层面的储备领导协调指挥机构,以增强战略物资储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四是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的资金保障。在进行储备立法时,明确规定每年从国家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国家战略储备资金积累。收储战略物资的资金可通过财政拨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保证。 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