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2-17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打好防疫复工两场硬仗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61 |
|
|
|
|
|
|
复工复产是一场"经济防疫战",目的是尽快恢复生产流通,尽可能地将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打好这场战役,可以更有力地支援"生命防疫",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没有"生命防疫",何来"经济防疫","经济防疫"做不好,也会拖累"生命防疫",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 2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按照科学、合理、适度、管用的原则制定针对性措施,既要切实做好春节后返程和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要及时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尽早恢复正常生产,为疫情防控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有力支持。 10日,全国大多数地区开始迎来复工复产。疫情当前,逐步复工复产仍然是很多企业的诉求。以上海为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制造业企业80%以上有意愿复工,目前这部分企业的复工率达到70%左右,部分企业是以在家办公为主。据了解,目前中国是全球33个出口目的地国家中的最大出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口国之一,特别是中国的汽车以及电子等产业与全球供应链紧密相关。据报道,因中国部分零件短缺,现代汽车公司暂停了在韩国工厂的生产线。据行业预测,全球汽车制造商第一季度将减产35万辆汽车。可见,在疫情轻微的地方,企业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按政策有序优先复工复产,也是必要之举。 当然在疫情轻微的地方,企业复工复产的诉求集中在现金流与生存方面,特别是中小企业,如延迟复工、维持员工基本薪酬等政策无疑对于企业现金流形成较大压力。近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武祥对995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示,34%的企业账上现金余额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 目前,在疫情轻微的地方,遵循科学、合理、适度原则,按政策经批准有序复工复产正逐步推进。笔者认为,尽管当前疫情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但稍有一丝懈怠与疏忽,仍然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坚持在严防疫情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坚持防疫安全责任第一、复工复产经济效益第二,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不久前,上海市经信委提出复工的“四个优先”原则值得借鉴,如对涉及疫情防控、事关国计民生、保障城市运行和群众生活必需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经济贡献度高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市场订单足、防控措施落实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核心管理人员、一线熟练操作工人优先保障复工。 逐步复工复产,其本质还是在巩固已取得的防疫成果的同时逐步恢复经济秩序,将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尽量降到最低。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面对疫情冲击下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提出了一系列帮扶措施。此前多省市也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包括房租减免、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财政支持等,几乎涵盖了中小微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日前,上海一揽子支持政策,有效期至新冠疫情结束后再顺延3个月。初步测算,将为上海全市的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300亿元以上。 国家与地方政府、行业商会、金融机构等都在有针对性地加大帮扶力度,必须确保这些帮扶政策尽快落到实处。但政策帮扶只是暂缓燃眉之急,在严防疫情的前提下复工,企业还面临诸多困难,如防护用品缺乏、原材料供应因疫情受阻、员工缺乏、各种成本上涨、流动资金不足等等。面对这些困难,一方面企业复工方式应更为灵活,不断提高自身应对外界不确定性的内生能力,企业真正的生命力还在于自身。同时,疫情当前,也可以转危为机,如可以倒逼一些企业复工后,优先选择线上办公、不断开拓网络销售等,倒逼一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与创新等。 复工复产是一场“经济防疫战”,目的是尽快恢复生产流通,尽可能地将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打好这场战役,可以更有力地支援“生命防疫”,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没有“生命防疫”,何来“经济防疫”,“经济防疫”做不好,也会拖累“生命防疫”,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