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2-1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链接 |
|
|
|
|
|
|
目前,不少地区过度防控,层层加码,给产业链带来了系统性风险。2月8-10日,全球化智库访谈了15个行业的50余家企业,基本为上市龙头企业。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物流中断、工人到位不足、供应链不稳定、防疫物资短缺是企业反馈复产中面临的几个最大的困难因素。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的实际复工率估计在30%-40%。乐观估计再延后两周才能较大面积恢复正常。 一些物流企业未复工,交通受阻,物流中断,导致部分企业原材料运不进、产品发不出。产业链环环相扣,上下游中小企业倒闭、复工不同步等将导致部分产业链面临重构风险。此外,不少上市制造业龙头企业的现金流也仅能支撑一个季度到半年,但考虑到工人难招,目前普遍暂无裁员计划。一些企业在加大本地员工招聘力度,弥补外地返工不足。 第二,疫情对餐饮旅游行业和线下零售行业打击最为沉重,其中中型企业状况更为严峻。 餐饮旅游行业企业普遍判断上半年的冲击基本明朗。大型企业资金能力比较强,和商场也有租金谈判能力,难处是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合法合规,需要养员工。中型企业最难,租金和人力成本存在刚性,没收入的情况下难以支撑。同时,中型企业在防疫投入上不容易拿到倾斜的资源,加之消毒、物流等成本的提升会使得经营比较困难。夫妻店等小餐饮企业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租金低以及店主即店员,较少刚性的人力成本支出。但即便是上市餐饮企业现金流普遍也只能支撑3-6个月。非上市餐饮企业、食品经销商企业等则直接面临倒闭压力。 第三,生产企业面临来自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重打击。 在疫情严重时期,钢铁等周期行业的需求跌至冰点。2月2日至6日日均表观消费仅1万吨(相较于春节期间下降了10万吨),合计4万吨,相当于2月2日至6日162万吨的供给完全转化为158万吨的库存增量,消费完全停滞,这种状况在历年春节期间都未出现过。不少小型钢铁企业基本已停工。 供给端由于产业链启动和重构需要时间,一些企业原材料已经出现短缺。除钢铁、汽车等行业,大部门行业库存约在一个月左右。某食品企业也认为下游流通市场、餐饮消费受冲击非常大,收入会受影响,但当期产成品库存告急,急需恢复产能。 第四,嵌入全球产业链的电子大企业由于工人数量众多,预计2月底才能全面复工,除防疫压力外,由于中美航班中断和海外客户沟通不畅也是企业反馈的主要问题。 大型电子企业认为不少中小电子企业将会倒闭,一定程度上会改善行业目前过剩的产能格局,但电子公司产业链较长环节多,也疑虑后续的供应链能否通畅,若下游客户复工情况较差,公司产能利用率压力就会很大。此外电子企业普遍杠杆率较高,停工一个月将进一步恶化其财务状况。 因此,非重点区域应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降低疫情管控的经济成本。如何防控疫情的同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考验地方政府的管理智慧。建议从“静态管理”思路向“动态分级管理”转变,如果各地都靠“封”,可能把“病毒”封死,但也把经济封死,到时产生的企业倒闭潮和失业潮,可能比现在的疫情更糟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