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2-10
2020-02-10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共享员工”亟待规范管理跟进

作者: ■杨玉龙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15

    不必讳言,在疫情期间,“共享员工”的确可以一定程度满足市场需求。正如媒体所言,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缓解餐饮企业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能弥补商超等行业人力短缺的难题。从综合效应来看,也能够满足人们在疫情特殊情形下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据了解,“共享员工”模式发轫于盒马鲜生联合云海肴、青年餐厅解决餐饮业待岗人员的收入问题。目前,不少餐饮企业陆续与盒马鲜生在共享员工一事上达成合作。截至2月4日中午,包括西贝、花家怡园、探鱼在内的30多家餐饮企业正在与盒马鲜生沟通合作。也不难想见,基于“共享员工”的市场需求,此类从业者也不排除会多起来。
    但同时,尤须注意的是,“共享员工”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警惕。比如,工资结算、应聘准则、安全培训以及业务能力均需要有更为详细的应对策略。正如业内人士表示,外派的员工在此期间的人身安全以及感染风险等问题都需要详细规划,双方应达成共识。而从这些“共享员工”角度来讲,自然关注的是自身的合法权益及待遇保障。
    从市场来看,“共享员工”自然可以称得上是疫情期间应急模式,不过也不排除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毕竟,诚如专家所指出,未来的工作模式、工作体制都在不断变化,从业者并不一定要捆绑在某一家企业中。从这一层面讲,“共享员工”或可成为未来的一种工作模式。不过,笔者以为,“共享员工”唯有规范管理跟进,才能有利于各方以及保护从业者合法权益。
    最简单来理解,一则员工的东家与“临时”东家有必要加强沟通协作,以规避开业后员工无法正常回岗的窘境;二则在员工合法权益及待遇上也应给予充分保障,比如,特殊时期不妨采用相对灵活的“小时工”方式合作;三则也应把好这些“共享员工”的“准入关”,尤其对于跨界“共享员工”,更应该做好相关技能培训,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
    总而言之,“共享员工”模式是疫情期间解决用工难题可行性尝试,这种创新值得借鉴。另外,也诚如专家表示,短期来看是一种员工过渡或借用,长期来看是一种共享机制,对企业间长期合作有重要意义。于此,也期待“共享员工”模式能够规范前行,于劳动用工监管来讲,也有必要完善举措,对其中可能出现的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及时干预纠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