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2-10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脱贫不成问题,致富增收是关键” |
——一个关中平原小村庄的“乡村振兴”计划 |
作者:
■本报记者傅春荣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17 |
|
|
|
|
|
|
“咱村里基本上已经没有贫困户了。要说确实特别穷的几家,那都是因病致贫或者是本来身体有残疾。”2020庚子年春节,赶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未露出狰狞面目之前,回到魂牵已久的故乡的本报记者,有幸得以回村走了走亲戚。跟二叔聊起村里的情况时,他直言:现在只要是身体健康、稍微勤快一点的农村人,就都不可能贫困。 的确,在记者的记忆中,自己的家乡——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这个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的小县城,尽管不像南方城市经济那么发达,但从小到大的印象里,乡亲们的日子还算过得稳定安宁。 记者的老家在位于乾县西部的一个小村子——朱村,再往西走不远就到了法门寺所在的扶风县。村里人早年都是靠种麦子、玉米这些基本农作物为生,后来有的头脑灵活的村民,譬如记者的二叔,就早早摸索开始种起了苹果树。 后来,随着乾县政府规划的“沿乾陵——法门寺旅游专线的村组,着力发展苹果、大葱、御杏产业,扩建果蔬500亩绿色长廊”导向,村里其他人看别人种苹果赚了钱,于是纷纷转而开始种果树,发展到现在,种苹果成了村里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然而,不论是种地还是种苹果,农业总归是靠年景吃饭。据二叔介绍说,这一连三年苹果都卖不上价,农民辛苦干一年,每个人年底平均也就落个6000块钱左右。“我在村里算种的早、品种好、自己务农的技术也好,所以相比较还算不错,去年单靠卖苹果跟你二婶两个人纯收入能有两万元左右。对了,这里面还得感谢你们的贡献哩!在微信朋友圈帮我卖了不少苹果。” 二叔说着笑得快跟他种的红富士一样甜了。记者朋友圈里的好朋友,很多都光顾过二叔的生意,吃过后他们纷纷变成回头客。网络的发达、快递的便利以及城里资源的优势,二叔卖苹果的收入,在大家伙儿“消费扶贫”的支持下,确实比村里其他人要高了不少。 尽管农村已经不穷了,但村里的“空心化”还是不可避免。 “外面的钱相对还是好挣,咱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去广东、浙江的最多。”据二叔介绍,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太大,要买车买房娶媳妇,还得养老养小想致富,这些只靠种地种苹果肯定不行。“留在村里没有发展,在外面只要肯吃苦,那都能挣到钱。” 记者的一个高中同学,在乾县县委办工作。在微信里聊起县上脱贫攻坚的事儿,他介绍说,这几年乾县县委县政府下了大力气抓扶贫工作,譬如扶贫工厂、集约农业合作社等一些有特色的做法,陕西省上领导都去考察过。“现在脱贫不是最大困难,我们主要考虑的是下一步解决乡村振兴、引导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问题。” “按照现行的标准,人均收入超过3500元就已经跨过贫困底线,但是从3500元到5000元的这部分属于边缘户,也是县上重点扶贫对象。”这位同学告诉记者,二叔说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目前农村脱贫最大的收入部分还是靠务工收入,为此,乾县人社局专门为农民工举办过招聘会,联系务工企业、谈判用工收入、提供务工技术培训。 针对二叔说的“苹果种植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导致果树饱和、苹果产量越大价格越卖不上去”的问题,据这位同学介绍,乾县县委县政府也很重视这个现象,已经把“扶产业就是扶根本”作为第一要务,以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为突破口,推动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力图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我们也在尽全力、想办法引入一些民营企业,利用企业的市场经验、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帮助更多人脱贫,一方面还可以让大家学到致富的本领,通过产业发展做到脱贫而不返贫。好啦,我先不跟你聊了,现在疫情严重,我们24小时三班倒在进行防控,你们自己也多保重。”这位老同学说着就去了福银高速乾县出口值班去了,从大年三十一直到初三,他每天接打的电话超过200多个,忙得不可开交。他说:“‘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不管是扶贫还是疫情防控,我们基层都会竭尽全力把它做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