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12-2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从空间增量窥探2020年经济 |
|
作者:
■袁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343 |
|
|
|
|
|
|
即将过去的201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极为复杂严峻的一年。国际上,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贸增长放缓态势明显,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回落,而中美经贸磋商的跌宕起伏,更令低迷的国际经贸环境蒙上阴霾。环视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市场需求走弱,企业利润下降,实体经济困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同时猪肉价格上涨推高居民消费价格,让正在爬坡过坎的中国经济备受考验。内外挑战并存、形势复杂多变,这是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大环境。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笔者以为,增长极效应来自“地理空间增量和发展空间增量”。地理空间增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发展空间增量,通过更多领域和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协同互动,通过区域内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功能业态升级,进一步激发中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潜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传递出六个信号,可以分析出这些信号蕴含的各领域的机遇与发展走向: 其一,会议通报明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是,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这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贯彻了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着力治理,运用一定手段和方式,对特定事物加以管理、调整、改造,使其达到有序状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 其二,“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这一表述,我们可以从“时间坐标”来看,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其三,会议提出的“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笔者认为,这是基于“根系数”和“最优解”,寻求事物发展的“渐进性”“突变性”“条件约束”的系统思维,是在主客观条件制约和尊重主客观条件现实下,战略安排和制度落地之相互关系最生动、最深刻的实践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目标,明晰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理念逻辑、价值逻辑。 其四,“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笔者认为就是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新乐章。推进品牌强农,由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更多促进资本、技术、信息、品牌、营销、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五,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2020年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工作。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笔者认为,三大城市群的建设,用全球视域看,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先进制造业”,要使制造业发展从粗放化、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从规模速度竞争模式转向质量效益竞争模式。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即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智能+”基于数字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解决的是提高效率的问题,是一项更长远的规划。 其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这一表述,就是要重构服务业的价值链、产业链、产业间价值链而实行新兴组织形态,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引导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智慧物流、服务外包、医养结合、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业态不断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不断拓展消费渠道。 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正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要像“消费主导型”转变,因为它摒弃了过去消费的标准化、规模化,更加追求网络化、个性化、速度化。 (作者系知名营销专家、澳门国青商学院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