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11-27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疏通实体经济融资比降息更重要 |
|
作者:
■钟晶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49 |
|
|
|
|
|
|
近期,关于央行是否应该继续降息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应降息的一方观点认为,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在执行降息操作,仅我国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化区间,且我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已下降至6%,实体经济仍处于下行区间,近期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有重新上升之势,尽快降息以平抑市场利率对冲经济下行是当务之急。不应降息一方观点则认为,受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当前CPI同比增幅尚未见顶,预计今年年末明年年初可能超过4%,此时降息可能进一步刺激社会总需求进而带动CPI增速提升,因而央行不应降息或者说是不应大幅降息。 我国当前整体的融资模式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重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而分析间接融资所存在的问题就可看出利率在传导中的问题。 在我国外汇占款下降的大背景下,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正在逐步由原先的外汇占款为主转向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方式,这个新模式下商业银行资金流动过程为:央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实体经济。 要保证利率传导正常就需要打通资金在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流通环节,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中小银行普遍存在资本充足率不足但又扩张过快的问题,导致中小银行的信贷资源过多投向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另一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则出于防范风险目的将信贷过多投入有政府信用背书的传统产业或国有企业,无固定资产或稳定收入的科创类企业难拿到信贷。 同时,由于我国非金融企业的整体杠杆率较发达国家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借新还旧也会占用信贷资源。综合因素就导致了利率传导不畅的问题。对此,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台相应对策。 一是要尽快解决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问题,只有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效率较高的直接融资市场才能增加实体经济融资的便利程度,才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才能以促进科创类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经济转型。在此方面,今年我国不仅设立了科创板,更在加大力度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证监会已着手《证券法》修订,并推动《公司法》《刑法》等相关条款同步修订,大幅增加违法成本,推动市场化退市机制的稳步构建。近期,证监会下发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稳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二是要解决的是有效抑制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因其高收益和高风险特性决定其对资金价格相对不敏感,且由于预售制等特殊政策设计使房地产行业实际融资成本处于低位,占用了社会宝贵的信贷资源,影响市场利率的有效传导机制,形成泡沫经济,影响经济安全。在此方面2017年以来我国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楼市高压政策,目前已经收到一定成效,一二线城市房价已开始出现明显回落态势,一些中小房企正在有序退出市场,房地产行业去产能正在有序推进,未来应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适时推动现房销售政策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出清。 三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大力处理无效占用信贷资源的僵尸企业,不断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全面提升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当前国企改革“1+N”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工作重点主要在各项改革措施的执行层面。 综上,当前降息与否是社会热议的重点,正反两方观点看似均有一定道理,但比降息更重要的其实是有效疏通实体经济融资“肠梗阻”的问题,否则即使执行降息操作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难以同比例下降,这就需要尽快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和加快国企改革进程,有效推动相关政策落地执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