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11-26
2019-11-26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1+N”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作者: ■崔晖郝英岑赵亚洲董东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383

    枣庄,素有“鲁南明珠”之称,地处大运河畔,毗邻孔孟故里,因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战而闻名中外。作为一座工业老城,枣庄早在2009年就被国务院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随着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加速落地,庄里水库、枣菏高速、新台高速、枣庄港铁水联运物流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加速配套,“千人计划”等一批高端人才加速集聚……作为山东的“南大门”,枣庄以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向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先把枣庄经济搞上去”,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充分发挥高等院所的示范带动作用,优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要素配置,构建以浙大山东工研院为龙头的“1+N”创新创业共同体,走出了“平台+人才”“研发+企业”“资本+项目”的发展路子,助推资源型城市跑出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注重政府引领
    搭建“1+N”特色架构
    枣庄市围绕打造创新引擎、抢占发展制高点,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精心设计架构,打造龙头,示范带动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
    一是联姻合作。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与浙江大学的联姻合作,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给浙江大学校长写信,枣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前往浙大,拿出最大的诚意洽谈合作。枣庄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在毗邻京沪高铁站的互联网小镇,为工研院免费提供办公场地,每年财政又补贴5000万元、连续补贴5年。通过省市两级积极争取,2016年12月浙江大学与枣庄市政府签订正式合作协议,2017年4月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在枣庄注册,这是浙大在全国唯一布局设立的省级工研院。
    二是打造龙头。浙大工研院作为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集公共平台服务、领军人才集聚、新兴产业孵化、高新技术转移、创新人才培养等“五位一体”功能为一身,发挥浙江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相继建立涵盖先进制造、医养健康、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的11个研究中心。依托浙大山东工研院建设枣庄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搭建了“重大事项院务会集体决策、科研工作中心主任全权负责、行政审批流程电子化服务”的管理架构,初步形成了“研究中心—实验室—科技型孵化企业—产业化公司”的运营发展服务模式,对枣庄乃至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三是示范带动。发挥浙大工研院的示范引领效应,鼓励引导各区(市)、各企业积极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国企名企,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比如,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由市中区政府与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充分发挥央企中国建材集团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着力引领相关产业向无机功能材料性能优化、循环利用和智能化制造等方向发展,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5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比如,依托滕州工业资产运营公司,规划建设以智能数控机床产业为主的高端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墨子科创园,首期占地315亩、投资10亿元,着力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已吸引枣庄北航机床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鲁南研究院、香港凯顺能源设备、上海岳合机电设备、北京恒久仪器等10余家研发机构和企业入驻。
    突出产业导向
促进“平台+人才”良性互动
    紧紧依托创新创业共同体,围绕省里确定的十强产业和市里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锂电新能源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搭建研发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开展重点技术研发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浙大工研院由浙大教授团队牵头组建了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中心、新材料(锂电)研究中心等6个院系研发中心;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蒋向前爵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Joseph教授等国内外人才牵头组建了2个国际研发中心;依托浙大校友组建了大数据研发中心、石墨烯应用研究中心等3个校企研发中心。目前,浙大山东工研院工作人员达到200余人,其中院士2名,教授31名,博士以上高端人才38名,千人计划、《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等10余名。申请专利累计214项(授权22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114项;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1项。石墨烯中心研发的石墨烯小型空调,2019年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铜奖。同时,鼓励引导各区(市)和枣庄高新区依托创新平台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采取兼职服务、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柔性引进使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泰山系列人才工程等高端人才;连续3年累计拿出4350多万元专项资金,引进培育“枣庄英才”。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专业创新平台150余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78家;依托创新平台、孵化器等研发机构、重点企业,仅2018年以来全市就引进培养千人计划专家100余人,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长江学者以及枣庄英才等专家100余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6年的22.6%提高到2018年的32.9%。
    着力畅通渠道
推动“研发+企业”精准对接
    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常常面临资源匹配难、技术对接难、项目落地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发展。为此,枣庄市充分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精准搞好对接、服务。市政府配套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十条意见》等系列文件,促进人才、项目、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聚集、有序流动。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共同体创新资源下沉、服务重心下沉,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让企业不出门就能引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和高端人才团队。例如,浙大山东工研院联合山东康平纳集团,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生产管控云平台,助力纺织企业转型升级;与枣矿集团联鑫公司合作开发矿用机车锂电池组,已取得煤矿使用必须具备的煤安证,并在枣矿集团实现批量应用,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涂江平教授研发的高安全系数、高能量密度(高出一倍以上)固态电池技术产品,核心装备干法涂布机已与山东润峰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实现产业化应用;石墨烯小型化空调项目,不仅使空调冷凝器的散热效率提升20%以上,而且其外机体积可大幅减小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据估算每台空调外机可节省成本50元左右,目前已与省内企业达成合作转化意向。在共同体的示范带动下,枣庄市8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与全国200多家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涌现出诸如联泓新材料、中材锂膜、泰和水处理、智光通信等一大批行业领先企业。
    加强政策供给
推动“资本+项目”有效融合
    一是政策扶持。枣庄市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建设共同体的20条具体措施,将给予共同体5000万元的配套支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优先支持共同体建设。对于共同体建设中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将给予50万元至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建设的国家和省级各类创新平台,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二是搭建桥梁。政府不搞“拉郎配”,而是通过“牵线搭桥”,让资本主体与项目主体面对面对接合作。建立项目推介平台,每年梳理市级以上重点产业项目,向共同体、银行机构及社会资本进行定向推介;建立银企合作平台,每年至少2次组织企业及项目主体与各银行机构开展洽谈,同时鼓励各银行机构精准对接企业和项目,不断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抵押等金融服务和产品,有效满足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资金需求。
    三是多元投入。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金融保险机构保障”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注资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浙大网新高端装备产业母基金、总规模10亿元的浙大山东工研院新旧动能转化基金,设立3000万元产学研合作基金,并积极探索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撬动更多银行资金、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创新研发,为共同体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投资促进局,枣庄市政府研究室)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