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11-25
2019-11-25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我们的小巷我们的家

北京东城区工商联基层商(协)会全面融入“小巷管家”工作

作者: ■李琳本报记者倪硕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904

    成立了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服务社区、方便居民、改善环境等各类活动和解决事项近600项,参与和协助办理12345市民热线投诉事项40余件……
    自2019年5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工商联召开执委会部署推进所属街道商会参与区“疏整促”工作提升,全面融入“小巷管家”工作任务以来,东城区近200名企业“小巷管家”与所在街巷工作人员建立了联系,实现各基层商(协)会及骨干会员企业“小巷管家”工作全覆盖100%和参与率100%。
    17家街道商会和东城区工商联青创会都结合自身特色和地区特点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小巷管家”的作用,协助街道和社区解决周边群众的困难和诉求,为建设平安和谐街巷提供了有力支持,推进形成基层商(协)会与所在街道、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有效提升了地区居民群众和会员企业的双重获得感。
    找准结合点持续有作为
    商会“小巷管家”与居民“小巷管家”并不完全相同,商会和企业有着自己的资源优势。要想更好发挥商(协)会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工作内容和模式。
    因地制宜,就近参与,商会“小巷管家”首先就是要协同参与到街巷秩序和环境治理之中。结合会员企业所在位置,协助做好不文明行为的巡视和检查工作、带头做好“门前三包”、与所在街巷的“街巷长”建立联系、做“百街千巷”的宣传员,广泛宣传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街巷工作,切实发挥商会“小巷管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南锣鼓巷商会建立了“1+2+7+X”小巷管家模式,由商会联合党委书记牵头,两名党委委员分管街巷治理,设置7名社区管家、多名商户参与,将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地区的每一个角落。
    力所能及,顺势而为,发挥商会和企业优势参与街巷共建。结合会员企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在建设公共设施、提供便民服务、整治提升环境等方面参与街巷共建,共同参与、支持街巷环境整治和社区治理,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商会启动的“党建惠家”项目,就是以共建形式进驻赵家楼社区大羊宜宾胡同31号失管院落,发挥商会物业公司的资源优势,完成楼道粉刷、门禁安装、车棚清理、线路梳理、照明设施更新和管道清淤等开荒性维修、维护和保洁服务工作,与街道、社区、院委会形成合力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共享成果,是可持续的保证,在商会“小巷管家”工作中实行双向沟通和服务模式,以此实现双赢。通过引导商会和会员企业真正参与到地区治理中去,服务和奉献街巷、社区经济社会建设,推进实现共治、共建、共享;同时依托各街道商会和联合党委,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密切商会和企业与所驻街道和社区的联系,加深街道、社区相关部门对商会和企业的了解,促进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东四街道商会就是在这个共治、共建、进而共享的过程中,创立了“商会吹哨部门报到”会员服务模式,建立“非公有制企业沙龙”,定期召集街道各职能部门与会员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情况,共享信息。
群众事无小事难办之事我来办
    参与社区大扫除、共享单车治理行动,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事项,为社区居民带去公益体检、理发、修脚等惠民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依托街道商会和商会联合党委建立起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商会和企业首先是做好家门口的事——带头做好“门前三包”,避免因会员企业造成的脏乱差等环境秩序问题引起群众投诉;进而是发挥积极作用,更好服务地区居民,力争让群众家门口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办、能办好。
    在东花市街道8个社区的活动中心里,每天都有很多退休老党员在此活动,他们更愿意在这里打开手机上的“学习强国”,一起学习,一起答题,而大家使用的网络宽带,正是街道商会帮助安装并开通的,惠及老党员人数达1200余人。在东花市街道商会实施“邻里清单,共筹共办”实践工程以后,街道牵头梳理制定了居民需求清单,商会资源与群众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
    簋街商会是东城区另一个特色街区商会,每周二下午,簋街商会的班子都会组织开展巡街自治检查活动,同时,商会的“小巷管家”积极配合处理12345市民热线投诉事项,及时要求涉及商户进行整改,违规广告拆了,栏杆加固了,无障碍通道修好了……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举报数量,而且“居商和谐”的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南从永外街道,北至和平里,一路走来,能够看到朝西社区前炒面胡同26号院外专门为老人安装的扶手被加固了,老人们的出行安全了;大兴社区低保家庭杨振刚家门口的垃圾清干净了,居住条件改善了;光明中街34、36号楼的两位高龄老人家中时常会有志愿者前来探访,绿色照料通道搭建起来了;市民热线投诉的万国城南区篮球场扰民的事项,在企业“小巷管家”助力下解决了……这就是商会“小巷管家”在社区治理中默默无闻的点点滴滴。
    在平凡工作中寻找创新
    自2019年5月东城区工商联“小巷管家”工作启动到现在,已经有将近半年的时间。虽说“小巷管家”工作本身并不是新事物,但是商(协)会的参与却为之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和角度。固定一个院门把手、修理一个坏了的灯泡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而正是在这样的平凡工作中,东城区工商联和所属各基层商会、协会仍然在不断寻求创新。
    在这半年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属于特色商业街自己发布的垃圾分类自律公约——《南锣鼓巷商户垃圾分类自律公约》,要求南锣鼓巷的50余家餐饮业商户都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量身打造,选择自家的主要产品,指导游客开展垃圾分类。南锣鼓巷商会在南锣主街布置了8组垃圾桶,每组垃圾桶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大类,并配备两到三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均由南锣鼓巷内的商户员工自愿报名担任。他们会在每天的饭点,主要在11:30-13:30以及17:30-19:30这两个时间段内,帮助游客开展垃圾分类。
    在这半年里,酝酿产生了“小巷管家”专业化运营项目,已经在和平里街道、东四街道进行试点,形成政府牵头、社会组织参与的“小巷管家”管理模式,项目为“小巷管家”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和项目运行培训,建立有效的志愿者管理和激励制度,开展团队日常管理和积分兑换,形成对志愿者的统一管理,提升“小巷管家”服务积极性,加强“小巷管家”队伍建设,使志愿服务规范化,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治理新局面。
    在这半年里,成立起青年企业家为主体的“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环保公益、爱幼助残、便民为民、助学扶贫等八面流动红旗飘进了社区、飘进了独居高龄老人家中、飘到了脑瘫儿童身边。这是“小巷管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发展的坚实一步,为逐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品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的形式,引导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承担起社会责任,弘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光彩精神。
    “我们的小巷,我们的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任重而道远,东城区工商联基层商(协)会“小巷管家”工作正在进行时,也永远在路上。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